“每年兩三次大暴雨,已經超過了深圳市管道的設計能力,很難應付。”深圳水務集團官網運營部副部長張德浩一語道破深圳在大暴雨時出現不同程度內澇的原因。
深圳市大部分地下管網修建于上世紀80年代,按照“一年一遇”標準設計,應對51毫米/小時的降雨量沒有問題,可如今深圳頻頻出現上百毫米/小時的降雨量,以這一設計標準根本無法應對。管道老化,更是嚴重影響了泄流能力。
●內澇次因
超強降水日頻繁
隨著近年來極端氣候頻發,盡管全年降雨可能差不多,但是一年幾次的臺風暴雨來勢兇猛,幾十年一遇的強降水越來越頻繁。深圳水務集團官網運營部副部長張德浩說,這是造成內澇很重要的客觀原因,“就算是改造得比較好的原特區內,大暴雨的時候還是會出現短時積水”。比如今年5月11日,一個多小時就迅速從小雨轉為大暴雨乃至特大暴雨。降雨持續的發展已經超過了排水能力。
氣象專家分析,城市化導致大城市降水量和強降水事件增多。城市熱島效應使得城市上空大氣層不穩定,在一定的天氣形勢下對流發展旺盛,有利于形成對流云和對流行降水。1953年-1986年33年間,深圳特大暴雨共發生5次,而1994年-2005年11年間,深圳特大暴雨就發生了4次。這表明20世紀90年代后較1987年前暴雨發生得更加頻繁,特別是特大暴雨這樣的極端降水顯著增加。
頻繁的極端天氣已經對深圳地下管網的排水系統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管道的升級改造已經成為迫切問題。
偷排亂排添澇點
防洪排澇是沒有捷徑的,張德浩說,因為降雨無法預測,水務人能做的,就是做好預防和應急工作。最讓水務人頭疼的則是偷排泥漿、亂倒油污等“人禍”。有些個人或企業為了一己之利,用幾分鐘把泥漿倒進排水管道,如果沒有及時疏通,就相當于堵住了一大片區的下水道,最容易新增澇點。而對于清疏隊員而言,要從小小的洞口徒手掏泥漿,也并非易事。
發現有人亂排泥漿,水務集團派人前往現場卻不見蹤影,這樣的貓鼠游戲經常上演。有時一次的清理費用高達幾十萬元。去年,月亮灣大道1號雨水渠被倒泥漿,僅此一處的疏通費就花了30萬元。而有的問題只有在大雨時才被發現。去年8月30日暴雨時,發生在南山區留仙大道涵洞的女司機遭水淹致死事件,據水務專家分析,就是因為雨水管道堵塞,積水上升太快,才導致慘劇的發生。
地面硬化不涵水
另外,由于城市快速擴張,原本可以對雨水起到延緩滲透作用的綠地、池塘、河流和湖泊的面積也在逐步減少。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市政規劃所副總工程師張武強說,地面硬質化后導致地面徑流加快,雨水很快進入地下管網,沒有延緩作用,所以很快下水管道就充滿了雨水。
●內澇主因
規劃落后管道老化難以抵抗暴雨襲擊
深圳水務集團負責南山、福田、羅湖、鹽田四區的地下管網養護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這四個區域共有25個積水點、3397公里地下管道。這些管道大多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標準來建設的。隨著城市的發展,這已經遠遠不足以抵抗越來越多的極端降雨天氣變化。目前深圳市規劃部門正在重新制定《深圳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擬將標準提高至二到三年一遇。
據規劃部門介紹,深圳建市時是計劃建設100萬人口的城市,道路和下水道的規劃也是據此設計。而深圳發展迅速,如今高樓林立,人口已達1000多萬。幾十年來,深圳地下管道雖然多次改造,卻始終受制于最原始的格局。
在3397公里的地下管道中,除了立交橋等重點區域,大多為老舊管道。早期建造的管道質量標準普遍偏低,老化、破損、內壁結垢等現象越來越嚴重,可能出現塌陷、破損、接口錯位。地面塌陷是暴雨過后的次生災害之一。在2013年5月中旬的強降雨期間,深圳市共發生31起地陷,僅2013年一年深圳就發生大大小小地面坍塌事故200余起,其中有七成地面坍塌與地下管網有關。為此,深圳還在全國首創成立了地陷辦。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市政所所長傅小東說,地陷的主要原因是排水管網老化、破損,在水流不斷沖刷的情況下,把土帶走了,形成了空洞。排水管網一般是30年大修一次,而深圳經濟特區今年已經34歲了。管道老化堵塞,就好比一個人發生了心梗、腦梗,近年來頻發內澇和塌陷事件的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治澇之路
高密度地下管網:在困難中逐步改造
近年來,深圳正在加強城市防洪減災體系建設,其中包括對老化管道進行局部改造,目前已經完成對2000多個老舊小區的排水管網改造。
然而,要對深圳地下管網進行整體改造,對于深圳這個全國地下管網密度最高的城市來說,實際操作的難度可想而知。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市政所所長傅小東說,原來的管道直徑不夠,需要新增管道,但是由于沒有管位,必須挖出舊管道,或者尋找新方案。在這樣的過程中,勢必影響用戶,影響交通,影響其它管網,因而實施起來將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