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盡快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線體系。作為全省唯一一個特大型城市,昆明的地下“生命線”又是怎樣的現狀?其健康度如何?近日,記者走訪了昆明市相關部門。
現狀: 昆明主城管線長9577.6公里,地下管線信息系統已經建成。
大城市就像一個人,而作為城市地下管線就如人的“血管”和“神經”。昆明城的這些“血管”和“神經”大家了解嗎?昆明市城市地下管線探測管理辦公室總工程師周京春介紹說:我們的“家底”早在幾年前,就已基本摸清!這項普查在全國也是領先的,只要到我們這里,地下管線綜合信息全有,甚至市民上網也可查到管線信息。
據昆明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昆明在地下管線規劃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早在2003年就規劃建設了彩云路綜合溝,從目前綜合管溝的建設規模和數量來說,其在全國城市中處于領先;第二是昆明較早展開了城市地下管線的普查工作,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歷經3次普查,特別是規劃局下屬的地下管線探測管理辦公室自2008年以來開展的普查,較為徹底地摸清了地下管線情況,并建立了完善的地下管線信息系統。第三是2013年3月1日起,《昆明城市地下管線管理條例》開始正式施行,進一步規范了管線管理。經過3年多的努力,查清了昆明市主城區9577.6公里的市政綜合管線分布現狀和地理信息屬性,包括給水、排水、燃氣、電力、交通信號、電信、移動、聯通、網通、鐵通、廣電、城市照明、熱力、工業等14種地下管線。同時開展了主城區小區庭院排水管線普查工作,采集了6695個小區庭院10841公里的排水管線現狀信息,建立了昆明市城市地下管線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說起昆明市地下管線信息系統,周京春很自豪,因為這套信息系統從2008年1月開始建設至今,發揮了巨大作用。“例如,以前昆明主城因道路橋梁施工,供排水、電力通訊等地下管線事故頻發,給市民和國家財產帶來嚴重損失,幾年來因建設施工造成管線事故直接經濟損失近4000萬元。自昆明城市地下管線信息平臺項目實施后,凡是使用項目數據的單位,無一發生過管線安全事故,凡是未采用該項目數據的單位,總是麻煩不斷。不僅如此,項目對地下管線事故可作出快速反應,將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
難點: 管理各自為政安全隱患增多, 地下排污不暢影響滇池治理 。
昆明地下管線的“難言之隱”,與全國各大城市的痼疾大相徑庭。
一是存在多頭管理局面。昆明的8大類17小類的管線,20多個職能和權屬部門,誰來保證城市地下“生命線”的安全暢通?
“和其他大城市一樣,昆明也由于歷史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原因,地下管線基本上是由各建設單位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多頭敷設、多頭管理,導致各種管線重疊交錯、雜亂無章,管線安全問題日益增多。”周京春說。
在開初建地鐵的時候,以北京路為例,反復開挖,更多的是因為道路建設需求太多卻未統籌好,“電、水、氣、地鐵等分屬各個部門,在道路改造時并未考慮一起進行,都是各自開展。”昆明一名姓韓的專家說,這背后就是多頭在管,可一家都管不好。
“城市地下管線的管理沒有形成齊抓共管機制;城市地下管線建設時序不一,與道路建設難以同步;難以應付突發事件;對管線權屬單位和使用單位的權利義務規定不明確;地下管線建設管理各自為政,地下空間難以綜合利用。說白了,就是4個字,難以統籌。”昆明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
同樣,諸如令人生厭的“馬路拉鏈”、“空中蛛網”等城市沉疴頑疾存在,由此昆明多年來全面展開清理城市地上架空線纜和地下“血管”的革命,但這場革命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
特別值得一提的一個特別的難點,就是滇池治理。治理滇池是國家、省政府和市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治滇先治污,如何實施主城區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從源頭上杜絕污染隱患,一直是昆明的頭痛之事。
雖然近年來加大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力度。昆明排水設施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思東說:“舉個例,我們是一次又一次進行地下排水管道清淤,可下水道還是一次又一次堵塞,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市民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老往排水管中隨便丟垃圾!”
不足:自來水管網老化每天漏水16萬噸, 道路與管線不同步致反復開挖。
談及不足,從專家到官員均認為:昆明管線不足有很多,包括部分管線老化,維護成本過高,重建輕養,投入不同步等等。
首當其沖的是部分地下管線老化,維護成本過高。據了解,僅自來水管網維護而言,因昆明老城區自來水管網建設年代久遠,資料缺失嚴重,自來水管道老化造成的跑、冒、漏率高達20%。雖然近幾年通過昆明市城市地下管線信息平臺建設與應用項目的實施,徹底查清了管網情況,使得維修、改造有據可依。昆明市主城區目前日供水量80萬噸,每天跑、冒、漏水量達16萬噸,每年損失逾5.2億元。除去其他原因按50%計算,每年最少能節約2.6億元。
另外,過去雨季一到,昆明就變水城,究其原因,一是“毛細血管”普遍堵塞,二是“主動脈”排水不暢。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地下排水管網有老化的因素,急需重新排查和整治。最近幾個月,全市正在開展規模最大的一次地下排水管網的清淤大行動。
昆明市市長李文榮反思“7·19”主城內澇時曾說:“此次昆明主城局部區域淹水,確實暴露出我市地下管網規劃建設滯后和城巿基礎設施的脆弱。我們已就城市地下管網建設進行反思,并對水淹點逐一排查,分析原因,科學整改。”
談到地下管線“重建設輕維護”,相關負責人說,城市早期建設的地下管線老化、腐蝕、失修,泄漏爆炸時有發生,跑冒滴漏嚴重,超期超負荷運行問題突出,加強地下管線的日常維修養護將是重點工作。
數年來一直奔走在城市“細管”的昆明市城市地下管線探測管理辦公室的探測員們,正準備全力開展排隱患這項工作。但問題又來了,探測管理辦公室的周京春說,自2007年探測管理辦公室成立以來,昆明市投入了5000多萬元,成績也得到國家的認可,曾獲得中國測繪學會優秀測繪工程獎金獎等榮譽。但要想取得更明顯的效果,急需進一步加大投入。
說到投入,昆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建處處長房游江說,在地下管線建設中,投入不同步會很麻煩,造成道路維護不到位、反復開挖建設等問題,惡化了城市交通環境,嚴重影響市民出行。
出路: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需科學規劃,探索地下綜合管廊運營新模式。
地下管網改造,不僅是各類悲劇事故后的痛定思痛,更是加強現代城市“里子”建設的必需。有難處有不足,就得找出路,對于昆明而言,同樣這個道理。
對此,昆明市規劃局交通與市政處處長許云華認為,這些方向,就是昆明以后重點做的目標和內容。
針對昆明這條地下“生命線”,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管理的方面有很多。許云華分析認為:一是要科學規劃,目前,昆明市相關職能部門正在著手理出一個《昆明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規定》的上報稿。二是要有統籌和計劃,要讓地下管線與道路同步建設。三是完善管理體系,建立完善地下管線標準體系。四是要從規劃、建設到管理,要高位統籌,多方協調。
此外,昆明將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探索投融資、建設維護、定價收費、運營管理等模式,提高綜合管廊建設管理水平。先行一步的是地下綜合網溝的建設。
在昆明的城市主干道中,彩云路、廣福路,還有灃源路是幾條不同尋常的道路,這不僅僅因為它們是“新昆明”的建設標記,還有它們擁有城市最開闊、最無遮擋的上空和未因埋設管線而遭遇“開膛破肚”的經歷。因為,在它們下面都有一條神奇的“隧道”——地下綜合網溝,目前網溝內使用了4層管網,上面2層是為今后所需準備的,有必要還可以加層。
實際上,隨著現代城市的日益智能化、人性化,很多先前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城市設施,已經悄然發生著令人驚奇的空間位置改變——即如城市管網。過去城市天空中密如蛛網的架空管線,倏忽間已遁入地面之下。
但對一個現代化城市而言,架空管網的入地僅是初級階段,怎樣做到讓各為其主的城市管網,在城市地面之下實現有序建設、統一規劃、有序管理和維護,應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規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