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月來,各地的洪澇災害再次牽動億萬人民的心。特別是洪澇災害的另一面“澇”,近期在各地頻現。上周,北京的一場大雨“在路上”即已預警刷屏,不禁令人回想起2012年北京“7·21”暴雨內澇的黯然往事。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
海綿城市建設難點在哪里?為什么城市內澇久難消除?近日,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走訪。
局部建設成效顯著但不足以覆蓋整體
我國于2015年、2016年分兩次確定了首批30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經過近5年的建設,這些試點城市是否有底氣面對即將到來的“小考”?
廣東省深圳市是一個雨季旱季分明的南方城市,自2016年起,全市先后開展了數十項海綿城市建設基礎研究,劃定河道藍線236.84平方公里,利用植草溝、滲水磚、下沉式綠地等規劃設計,打造“海綿”功能與景觀休閑功能的高度融合。目前,深圳463個城市內澇點全部消除。
北方城市山東省濟南市曾多年深受城市內澇之苦。去年4月,濟南市接受了海綿城市建設聯合專家組的現場考核。經過幾年的努力,濟南先后完成了250個“海綿化”工程,改造會“喝水”的老舊小區200個,并通過43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探索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泉城經驗”:在39平方公里的試點區域內,創新性地采取“1+N”戰略,同步實施了棚改、舊改等,極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
亮點不少,但從全國范圍來看,不少試點城市依然存在內澇問題,特別是近期暴雨頻發的情況下,有的城市還“因澇成洪”。
對此,北京市水務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城市內澇的治理涉及城市管道建設、雨洪排水等很多方面,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項治理手段,本身也是系統工程,不是一個5年計劃就能輕松實現的。
“我們不能因為這次水淹了,就說海綿城市的試點失敗了。”對于群眾反映的治理成效問題,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俞孔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海綿城市試點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是,這個示范意義大多是局部性的,要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生態水利和國土海綿系統建設是根本出路。
400多個城市正在積極推進實施
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質疑聲不少,但其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目前多地都在持續推進。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從住建部了解到,除了第一、二批30個試點城市外,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400個城市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實施規劃方案。
各地紛紛投入海綿城市建設,與我國縣鄉、城鄉結合部內澇逐年呈上升趨勢有直接關系。對此,有專家分析認為,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中小城市進入密集開發期,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建筑物增多、道路硬化度高,往往會造成水土流失加劇、局部水系紊亂和河道淤塞,從而導致內澇。
小城市頻現內澇,還有一個原因:基礎設施欠賬較多。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一些地方的排水標準普遍為“三年一遇”或“五年一遇”,而要滿足目前氣候條件下的城市排水,至少要達到“十年或十五年一遇”。對于這些中小城市來說,要全部更新排水管網,無疑耗資巨大,而通過海綿城市建設逐步緩解局部的內澇問題,可謂“最優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綿城市建設中,也有城市主動作為,已經走在了前面。日前,浙江省杭州市海綿辦發布數據,盡管受到疫情的影響,今年杭州仍將完成海綿區域化建設面積52.9平方公里,累計共有142.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圓滿完成“建成區25%的面積實現海綿建設”的階段性目標,比國家標準高出5個百分點。
實現海綿功能需全社會共同努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也逐漸得到了群眾理解和支持。
8月初,在山東省泰安市的一個小區內,深挖的道路正在回填,時有塵土揚起,給居民出行和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據介紹,這項疏水管網改造工程已持續近一個月的時間,即將完工。“這是管長遠的事,不能只圖當前方便。”一位老人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去年小區曾計劃啟動改造工程,但因未得到多數業主的支持而擱淺。沒想到不久后的一場大雨使得小區“成海”、地下車庫倒灌,小區居民苦不堪言。今年7月,在疫情防控形勢相對穩定之后,小區實施了地下管道改造,鋪設了滲水地磚,部分路面在拆除硬化后種上了草坪,居民將迎來全新的“微海綿體驗”。
海綿城市建設即將迎來第一個“5年”。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可供借鑒的經驗較少,各地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往往是邊論證邊建設,“摸著石頭過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設成本、延長了工期,亟待進一步明確建設標準、預期效果等。與此同時,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如何做好后續的運營和維護,還需要國家方面的技術、規則、標準等及時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