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江北新區的綠水灣路—浦濱路—興隆路段綜合管廊投入運營了,這段位于江北新區城市地下隧道空間的綜合管廊“收納”了各種地下管線,讓城市地下空間“井然有序”。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市建委獲悉,今年上半年,南京累計新建南部新城片區、揚子江大道、麒麟片區綜合管廊主體結構達4.7公里,全市已形成管廊主體結構67公里。
據介紹,江北新區共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約241公里,其中核心區規劃約60公里,本次投入運營的是綠水灣路—浦濱路—興隆路段綜合管廊。這段綜合管廊位于城市地下的隧道空間,讓原來在地上或者空架的電力、通訊、自來水、燃氣等各種管線“住”在一起,實現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段綜合管廊里的“房間”可真不少,管廊內部綜合艙、燃氣艙、電力艙獨立分隔,其中電力艙高3.3米、寬2.6米,兩側架設有上中下三層電纜,頂部安裝有遠程自動控制的通風、照明、消防、監控等設備,保證管廊運營安全。其中,高壓電力線路是電力艙的主要“住戶”,也是江北新區最主要的一條供電主干線。綜合管廊啟用后,高壓電力由原先的架空線輸送轉移至地下運行,得益于這項全國最大規模的高壓電力纜線入廊工程,浦濱路、綠水灣路、興隆路、萬壽路沿線共釋放土地約500畝。
這段剛投入運營的綜合管廊穿越城南河、浦口大道等節點,如何保證“零泄漏”呢?據介紹,綜合管廊采用國內首創、全國直徑最大的鋼筒混凝土頂管雙線管廊,可承受超高的外水壓力,保證管廊主體安全。該技術可以有效防止頂進施工時外部泥沙進入管道,從而保證長距離、大口徑JCCP的頂進施工質量,消除常規大口徑混凝土頂管易漏水問題。
綜合管廊運維平臺運用了“智慧管家”打理。管廊頂端布設了攝像頭、煙霧感應器、定位系統、預警系統等智能設備,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三維一體可視化等技術,以指揮調度中心為核心,建立綜合管廊運維平臺。同時,在綜合管廊建設過程中,江北新區還將“海綿城市”設計理念融入其中,在部分路段內設置獨立雨水倉、排放倉,通過滲透、滯留、調蓄、凈化功能,提升片區雨水收集排放能力。
未來,南京這樣的綜合管廊將越來越多。來自南京市建委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南京市累計新建南部新城片區、揚子江大道、麒麟片區綜合管廊主體結構達4.7公里,累計完成設備安裝6.9公里,全市已形成管廊主體結構達6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