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选污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综合在线-国产精品综合-国产精品资源站-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Language : English  |
申請入會 |注冊 |登錄

武漢市青山、漢陽四新兩個海綿城市示范區(qū)惠及50萬居民

發(fā)布時間:2020年8月6日 | 來源:湖北日報

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武漢市于2016年打造青山、漢陽四新兩大海綿城市示范區(qū)。

今年汛期降雨最高峰時,在武漢市公布的道路漬水點名單中,鮮見兩地的身影。位于青山區(qū)的倒口湖公園、鋼城二中、碧苑花園小區(qū),位于漢陽區(qū)的太子水榭小區(qū)等老漬水點,均未出現(xiàn)漬水。

破解內澇老大難,海綿城市究竟幫助幾何?對于未來的城市發(fā)展建設,又有哪些啟迪和警示?

兩大“海綿”示范區(qū)惠及50萬居民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從而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應對自然災害時具有良好的“彈性”。

截至目前,武漢的青山、漢陽四新兩個海綿城市示范區(qū),共38.5平方公里、288個項目,均已完成海綿城市建設并通過國家驗收,惠及居民近50萬人。7月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前往示范區(qū)探訪。

位于青山區(qū)的倒口湖,距武青堤內腳約240米,是武漢市距離長江干堤最近的湖泊之一,2016年曾遭遇管涌險情。近年來,倒口湖實施整險除險工程,徹底消除了管涌風險,并進行海綿化改造。

武漢市園林建筑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設計師秦婷介紹,倒口湖公園改造充分體現(xiàn)了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六大理念。比如,連通水體、優(yōu)化布局后,公園綠化面積達78%,雨水落下后直接滲透至土壤中,路面不會積水。水塘岸邊均采用緩坡設計,雨水入湖徑流時間明顯增加,通過“滯”來減輕湖水容蓄壓力。此外,湖泊水面面積增加至3萬平方米,庫容量提升至3.8萬立方米,強降雨來臨時,可發(fā)揮“蓄”的作用。一旦超過容量,湖水又會通過溢水口進入市政排水主干網,直排長江。

在漢陽區(qū),太子水榭小區(qū)是四新片區(qū)最早的還建小區(qū),因地勢低洼、排水系統(tǒng)不完善,導致雨天漬水嚴重。

海綿化改造工程中,人員對小區(qū)管道進行逐一摸排,確定走向及過水能力后,在其主通道下方增設了一條直徑1米、長200米的雨水主管,作為小區(qū)新的雨水出口。同時,為防止管道再次被堵塞,還將小區(qū)傳統(tǒng)雨水口全部改造為新型環(huán)保雨水口,對泥沙雜質進行過濾。建設方還對小區(qū)進行了全面的路面鋪裝改造升級,適當增設了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和透水型生態(tài)綠地。通過一系列措施,徹底解決了小區(qū)漬水問題,也整體提升了小區(qū)的居住環(huán)境。

重點項目也要融入“海綿”設計

除兩大示范區(qū)外,武漢市還在部分重點項目上引入“海綿”理念。比如在東湖高新區(qū),將于今年8月底完工的雞公山公園,是對原破損山體進行人工堆土、造景而來。

“為防止水土流失造成滑坡,我們按照海綿理念,從山體內部引出了一條碎石盲溝,下雨時雨水沿著盲溝下流,邊滲邊排,可以最大限度地含蓄水份。”公園建設單位——光谷交通公司第四項目部部長曾武介紹。記者注意到,在山體表面,泄洪水渠也沒有采用傳統(tǒng)混凝土進行硬化,而是改用生態(tài)草溝的形式,形成了“開合有序、自然蜿蜒”的柔體空間,同時在沿線設置了“青草濕地、杉影魚島、芝櫻花海”等濕地濱水景觀。

記者從武漢市城建局獲悉,2018年海綿城市試點結束后,該市已出臺規(guī)定,凡是2017年后拿到規(guī)劃設計條件的建筑小區(qū)項目,都將融入海綿設計理念,竣工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完成海綿城市面積123.59平方公里。

下一步,武漢市將圍繞羅家港直排區(qū)、嚴西湖、沙湖、三角湖、后官湖等大型河湖推進海綿城市改造。確保2020年完成海綿城市建設56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區(qū)20%以上面積,“到2025年達到50%以上面積,為2030年達到80%以上面積做準備。”

“小海綿”,更要“大海綿”

武漢市城建局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加強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tǒng)治理”著手,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措施,實現(xiàn)對年徑流總量70%的控制(對應武漢市日降雨量約為24.5毫米),從而促進雨水徑流自然下滲,緩解市政排水管網壓力,可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循環(huán),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也有觀點認為,分散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海綿”,主要擔負的是處理、收集雨水的緩沖作用,只能讓“小雨不濕鞋”,對于城市的防澇排漬僅起到10%的作用。遇到大雨,主要還是依靠城市泵站、地下管網等排水防澇體系。

對此,武漢市園林建筑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季冬蘭認為,起到緩沖作用的海綿工程可以被稱為“小海綿”,即通過增加透水鋪裝、下沉綠地和雨水花園等方式“吞吐”雨水,“這些屬于‘工程治水’范疇,與排水防澇體系相互補充。”而真正意義上的“海綿城市”,還應包括城市流域的綜合治理,綠地、山體、林地、河湖水系的統(tǒng)籌系統(tǒng)構建,“大自然的江河、湖塘、植被、濕地,才是起到關鍵作用的‘大海綿’。”

從這個意義上講,“海綿城市”理念真正要引導的,應該是尊重自然的理念——人類不能完全控制水,實現(xiàn)人水和諧,才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記者 成熔興 朱惠 通訊員 鄧鵬飛 解鴻震 王偉)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