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新冠肺炎疫情戰“疫”的最前線,為緩解前線醫生的壓力,由國內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商湯科技自主研發的SenseCare肺部AI智能分析產品通過遠程的方式,快速馳援十余家前線醫院及多地醫院和醫療機構,幾秒內就能完成定量分析,自動篩查疑似;同樣,在商湯AI技術的加持下,北京、上海、深圳等重點城市的部分地鐵站、校園、社區也部署了“AI無感測溫”,讓“智慧防疫”快速落地……這些只是“AI戰疫”的一個縮影,也讓人們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給中國的AI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AI是“新基建”的七大核心板塊之一。隨著2019年5G的大規模商用化,新基建也迎來了它的發展階段;新冠疫情之下,各類新基建項目發揮了絕對的作用。6月3日,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新基建、在線經濟與上海城市未來發展”媒體學術沙龍,邀請專家學者分享觀點和最新研究成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貢獻智慧。CGTN、南華早報、第一財經、經濟學人、共同社等20多家境內外媒體記者參與交流。
活動現場
在線新經濟逆勢增長,“6C”人才更有未來
有新基建的護航,“帶火了”在線新經濟。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介紹道,“新經濟”的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就在美國產生,在經濟學家看來,“新經濟”指的就是在線教育、電子商務、在線醫療等新興產業。對于疫情后在線新經濟的逆勢增長,陳憲給出了三大原因:首先是需求的強勁拉動。其次,初步形成和發展的數字經濟產業提供了上述需求的供給能力。據中國信通院測算數據,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估計達35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5.4%。此外,由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等共同推動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是在線新經濟全面加速的深刻動因。
在線新經濟是一個“富礦”,背后有著許多新職業。對此,上海社科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員汪懌從在線經濟與創業就業的互動關系進行了解讀。他以“直播帶貨”為例,指出在線新經濟給人們帶來的新的就業機會、新的工作形態和新的發展空間!斑@不僅僅是賦能經濟、賦能技術,更為重要的是,賦能每一個具有才能的人!蓖魬脟鈱<业挠^點表示,那些抓住新經濟、新職業風口的“6C”人才,即從事計算機電腦相關工作(Computing)、關愛人們(Caring)、提供飲食(Catering)、咨詢顧問(Consulting)、指導(Coaching)、創意(Creative)人才,可能會更有未來。
危中尋機,上海瞄準“新基建”
發展新基建和在線新經濟,上海的獨特優勢是什么?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宋海濤分析了上海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并指出,在上海,人工智能的細分領域百家齊放。從農業、制造業,到能源、物流,全方位都有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和代表性企業,這也是上海具備的產業基礎優勢。在此基礎上,憑借卓越的區位優勢、企業發展環境和資本市場平臺,這里也吸引了達觀數據、依圖科技、智臻網絡(小i機器人)等一批初創企業。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則從市場規模和供給能力、產業配套、時尚文化方面,指出了上海發展在線新經濟的綜合優勢。
今年4月8日,在確保防控疫情和復工復產的時間節點上,上海提出了危中尋機的舉措:《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明確將通過更包容的監管、更開放的場景、更優質的服務和更創新的生態,打造在線新經濟發展高地。在上海社科院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看來,新經濟應當與新技術、新基建、新要素和新治理協同發展。
以“新治理”為例,上海推出了“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城市治理現代化新模式,這也是通過大數據、AI等新技術解決城市服務和城市治理難題的一個典型例子。但這不可避免會涉及到數據安全、數據保護的問題。不過,惠志斌指出,為切實保護被采集人的權益,今年或明年上海將會推出有關“一網通辦”數據安全的管理辦法,對于每個政府部門如何采集數據、使用數據和共享數據將制定更嚴格的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