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荊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完善城市污水治理,提升水環境質量,從源頭上治愈水污染頑疾,荊州市已在中心城區多條道路進行全方位雨污分流改造。同時,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區地下排水管網的“健康”情況。相關部門首次采用機器人給排水管網做“腸鏡”,摸清中心城區管網“老底”。下一步,將根據檢(探)測數據建設大數據平臺,建立城區管網地理信息系統,為城區雨污分流與管網混錯接改造工作提供科學指導,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治理能力。
地下排水管網被稱為城市的“經脈”,大多數人對它的理解是“黑暗”“隱蔽”“縱橫交錯”。隨著荊州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這些“地下血管”日漸老化、破損,對其進行雨污分流改造,成為改善城區水質、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的必然要求,然而,對其精準檢測成為一個大難題。
今年以來,荊州市采用電視檢測(CCTV檢測)、潛望鏡檢測(QV檢測)、聲吶檢測等先進設備,用機器人代替人工井下作業,給管道做全面的“CT掃描”,詳細探知地下管網現狀。
本次普查范圍東起深圳大道、西至九陽大道、南抵沿江大道、北至荊沙鐵路,面積總計102.5平方公里。除市政道路排水管網外,還把背街小巷、老舊社區、居民小區等配套雨污管網納入探測與檢測范圍,預計檢(探)測長度約3000公里,現已完成總工程量的約60%。
據工作人員介紹,以前,地下管網檢測主要靠人工完成。管徑太細的部分,工人無法進入管網內部;如果采用機械養護,又容易對管網造成損壞。有了這個機器人,相關問題迎刃而解,它不僅能伸能縮,還能邊“爬行”邊拍攝,工作人員在電腦前就能看到管網的內部情況,而且避免對管網造成損害。
本次普查,將對城區排水管道的排水性質、管徑、材質、埋深、流向、混接情況等進行全面數據采集,并根據檢測結果建立集管理、更新、分析于一體的城區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排查堵點非常困難,甚至需要幾天的時間,有了城區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就能隨時隨地給地下管道做“腸鏡”,且定位精確。
截至目前,主次道路上約100公里的排水管網已完成檢測,共發現1502處管道存在破裂、脫節、暗接、沉積等缺陷。按照計劃,普查工作將于今年底完成,屆時,相關部門將根據管網損壞情況分類進行修復。(記者 張珂 郭江峰 徐祉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