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級管網不配套,污水進不來;污水濃度不夠,污水處理設施運行不暢……近年來,大量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出現建設難、運營更難的局面。有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閑置多年,淪為“曬太陽”工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對防治農村生活污水污染、改善河流水質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如何讓其有效運行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自2017年以來,漳州市推行農村污水治理PPP運作模式,企業運維、政府監管各司其職,加大鄉鎮污水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力度,鄉鎮污水設施運轉向好的趨勢已然顯現。
“四沒”問題 污水廠的“攔路虎”
“漳州最早建成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的是角美、巖溪、靖城、杜潯、豐山、常山等鄉鎮。2014年,為改善重點流域污染狀況,漳州市在九龍江流域1公里范圍內及土樓保護區36個鄉鎮先行一步,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漳州市住建局村建科科長郭曉川向記者坦言,污水處理設施的投資非常大,配套管網的建設費用更是高得嚇人。“建廠和管網的資金配比至少是1∶5。即投廠1000萬元,管網配套至少5000萬元。而同樣1公里管網,鄉鎮收集的污水比城市少得多。如此,只能通過更長的管道或更復雜的工藝,才能收集足夠多的污水。”郭曉川表示,基層財力較弱,完善污水管網的難度很大。
管網建設滯后,再加上“雨污不分離”等復雜情況,使得污水收集率低。外界常誤認為污水來量少,污水處理廠成本降低。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不管來水量多少,污水處理廠的人工、電力、藥劑等成本并未改變。更為重要的是,處理廠的細菌靠一定濃度的污水存活。“污水濃度不夠,就會使處理廠細菌大量死亡,重新培育細菌費時又費錢。因此一些處理廠干脆不運行了。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可使用十幾年,但不運行,兩三年就會壞掉。”一位污水處理業內人士說。
此外,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分散、規模小、成本高,一些地方沒有安排專項資金或無力兜底,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維難以得到穩定的經費,基層專業管理團隊、技術人員不足,無法保障源頭截污工作,也影響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沒錢、沒人、沒水、沒法管,成為四大“攔路虎”。
“再難,也要迎難而上!”郭曉川表示,2017年,漳州市農村污水垃圾三年攻堅戰役打響,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理順機制 政府企業各歸其位
初夏時節,薌城區浦南鎮一處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工地正在緊張施工。與此同時,鎮上居民的家中陸續接入了白色的污水管,所有的生活污水都順著這些“毛細血管”最終匯集到日處理量200噸的浦南鎮生活污水處理站。“我們的管道直接接到居民的廚房、洗衣間、衛生間,從源頭上截污,不讓一點一滴的污水落地。”中科同恒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宇說。
“漳州共有上百個鄉鎮,情況千差萬別。人口多的鄉鎮,可以建立污水處理廠。人口少的,即便建立污水處理廠,也很難維持運行,可以采用人工濕地,或小型化一體化設施。”郭曉川說,例如郭坑、朝陽、石亭、金峰這些城郊鄉鎮,可以通過建管網,納入城市污水管網進行處理。
僅今年,漳州13個縣市區就推出農村污水治理PPP項目16個,總投資達63億元。如此高昂的建設運營費,錢從哪兒來?答案正是漳州市所推行污水治理的PPP模式。每個縣將鄉鎮污水處理廠打成一個包或者兩個包,以特許經營權方式由企業建設運營,政府與社會主體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系,政府的財政負擔減輕,社會主體的投資風險減小。
“中標企業參與鄉鎮污水處理處理設施的‘投、建、管、運’,合作期大多在10~15年。”郭曉川表示。為確保鄉鎮污水處理經費,各縣市區還制定購買服務價格。同時,針對部分鄉鎮來水量少、處理成本高的問題,制定鄉鎮污水處理廠保底水量,來水低于保底水量的按保底水量支付處理費,從而保證運營方的合理利潤。
在長泰縣西區污水處理廠,污水形狀不一的各類水池中,歷經過濾雜質、生化處理、初沉調解、消毒等環節層層處理,水變得清澈。廠長楊慶能告訴記者:“有了資金保障,處理廠改造了工藝,并完善了管網。日處理污水從原來的1.5萬噸提升為3萬噸,出水水質從原來的一級B提升到一級A。”
“高標準高質量的污水處理設施發揮作用,離不開長效運維管理。然而,以前政府部門既要管建設又要管運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效果確實一般。”長泰縣住建局分管污水的負責人林福金表示,現在企業、政府各歸其位,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移交給民企和PPP項目,相關部門將不定期組織抽檢,包括污水收集量、出水水質等,分為優秀、及格、不及格這三個檔次,在線監測系統獲取的數據信息將被作為考核付費的依據。
撬動資本 建設還應契合實際
當然,PPP項目也遇到現實的難題:為防控隱形債務,銀行放貸非常謹慎。資金流量不足,導致PPP工程進展不一。
其中,一些項目方通過“抱團運作”順利融資。“我們是三家單位聯合體,其中一家單位是地產公司。他們安排專人專項融資,資金已經批下來了。”張宇表示。而另外一些項目方,融資進展卻不太順利。“按PPP合同的話,銀行融資70%,我們自有資本金30%。但目前融資批不下來,只能公司墊資。”長泰縣納川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維建議,相關部門可以研究一套以項目收益抵押的融資方案,融資難題或許就能解決。
此外,為降低建設成本,鄉鎮污水處理廠一般選擇在地勢較低的位置,而這些地址又多為農地甚至是基本農田。“我們征地之前都要先去國土部門了解情況,避開基本農田。征完地還要在每家每戶門前挖地埋管、接管到戶。協調量比較大。”張宇表示,找地、征地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張宇建議,建鄉鎮污水處理廠之前,要對鎮區的發展進行充分調研、分析。如果經過科學論證不適宜建,就果斷地不上工程,免得浪費財力物力和人力,“把錢花在刀刃上!有些小鄉鎮的人口只有兩三萬,建300噸污水處理站已足以。他們卻計劃要建千噸處理廠,我覺得是極大浪費”。
截至目前,漳州市104個鄉鎮(不包括縣城鎮)中,共有82個鄉鎮建成污水處理設施。預計到年底,漳州可實現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覆蓋。郭曉川認為,設施規劃、建設好之后,還要注意建管并重。鄉鎮大多財力有限,再加上污水處理設施普遍規模較小、分布較散,很難做到站站都有專業管理人員。這些都要求相關設施運行成本不能太高、管理難度不能太大。接下來,管理人員還要定期學習管理知識,才能讓設施真正發揮作用。“就拿人工濕地來說,雖然管理相對簡單,但如果不及時對設施進行清淤,定期更新植物,污水處理效果也很難保證。”郭曉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