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1200米長的城區公路拓寬,誰也沒有想到,施工了一年之后,至今還不能確定具體完工時間。各家管線單位你方唱罷我登臺地輪番進場施工,讓這條公路成為名符其實的“拉鏈路”,為此居民們出行受累,附近商戶叫苦連天。
為了消除這樣的“拉鏈”公路,在社會各方呼吁多年后,我市去年啟動了“城市管線條例”的立法工作,希望從制度層面解決現存問題,目前該條例仍處于起草階段。
千米道路,只有開工日沒有竣工時。
昨日上午,又一個下雨天。家住渝中區醫學院路2號的市民老張出門去買菜,走出康德27度生活空間小區,首先迎接他的卻是一個泥濘破爛的工地。
小區大門前的醫學院路正在拓寬施工,一半已鋪設了瓷磚,但依然殘留有施工護欄和擋板;公路另一半是遍布碎石和水坑的工地。汽車經過,泥水和石子飛濺。
2012年底,醫學院路道路拓寬改造工程(不含房屋征收)獲得批準。道路總長約1212米,計劃將原雙向兩車道拓寬為雙向四車道,路寬32米,車行道14米,總投資概算為3359.5萬元。
工程預計建設工期為12個月。建設單位為渝中區建交委下屬的重慶渝城投資有限公司。改造工程于去年5月7日正式開工。
讓居民們沒想到的是,一年的工期過去了,大家沒看到完工的跡象,卻看到一條不停開合的“拉鏈”在眼前展開:幾乎每隔兩個月,工地上就會出現一批身著不同施工服裝的工人來到現場,將道路重新挖開,然后埋設好自家的管線;完工后,將“拉鏈”拉好,又等待后一批施工者重新挖開,如此反復至今。
何時修好,修路進度指望管線單位。
如此挖挖補補,修修停停的公路施工,讓公路旁居住的數千戶居民們和商戶們很是不解:“明明可以集中時間一起施工,為何非要整成一個拖拉工程以致無法完工?”
建設單位渝城投資有限公司副總黃丹解釋,施工路段雖不長,但由于是老城區的道路拓寬,地下管網密布,管網遷移是一個大麻煩。由于各家管網單位都有自己的專業施工隊伍,有自己的施工工期,同時受場地和資金等限制,無法協調同時進場,只能讓他們輪番進場施工。
黃丹介紹,按順序,最先進場的是排水和自來水公司,然后是電力部門、燃氣公司和弱電通訊部門,最后才是道路綠化等施工。
他說,因為專業管線施工單位都是市級大公司,所以道路施工進度只能指望管線單位的施工進度。而遇到困難和拖延,建設單位只能多方協調,因為級別不夠協調不下來,還得求助渝中區建交委。
黃丹說,如果不是因為遷移地下管網耗時耗力,只負責地面道路拓寬和綠化,實際上3到5個月就可提前完工。“估計整個工程最快也得到下半年七八月份才能完工。”
而渝中區建交委表示,作為市區的重點工程,醫學院路拓寬改造肯定將會在今年內完工通車。
挖挖補補,周邊居民無奈商戶叫苦。
一條一公里多的公路,工期居然可能拖到一年半,這無疑讓醫學院路的居民和商戶們叫苦不迭。
在醫學院路,除了重慶醫科大學外,更有康德27度生活空間和V8區兩個大型小區,居住著數千戶居民。居民們說,自從修路開始,周邊一年就沒有清凈過,不是挖了埋,就是埋了挖,行人通行難,出門一身灰。
而受影響更大的無疑是當地的汽車用品市場。在四五年前,醫學院路公路兩側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汽車用品市場,聚集了永緣汽車市場等近千家商戶在此開店。
在公路邊開店的云龍汽車裝飾店老板劉女士介紹,由于公路隔三差五地封路,導致整條道路不但停車難,且經常堵車,許多客戶改走他處,客流量一年之內減少了三成。
宏源車飾店江先生說,自己已看見了至少五六撥不同單位的施工隊伍進場施工,每當施工擋板在自家店門口豎立起來,車飾店幾乎就只能跟隨放假。
管網施工就不能有更好的辦法,減少拉鏈式施工,杜絕人力浪費,讓正常營業的時間多一點嗎?這是不少商戶無解的疑惑。
亟待立法,管住那些管不住的管線。
事實上,像醫學院路這樣的“拉鏈路”早就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早在2006年,我市就出臺了《重慶市管線工程規劃管理辦法》。為確保管線工程與道路工程同步,《辦法》規定,在制定道路施工方案時,道路建設單位應兼顧管線工程施工。新建、改建、擴建或大修城市主、次干道或快速干道時,有條件的地區可建設“管線共同溝”。
但重慶晨報記者了解到,由于管線工程涉及部門多,缺乏相關制約機制,管線工程管理辦法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
從去年開始,我市進一步推進管線的地方立法工作,將《重慶市城市管線條例》列入立法計劃,由市城鄉建委負責起草。去年十月,《城市管線條例》初稿第一次公開征求意見稿,內容側重于統一規范城市管線的規劃、建設、管理等工作。
時過半年后,這部條例立法工作進展如何呢?晨報記者日前專門采訪了起草條例的市城鄉建委,相關人士介紹,因涉及的行業和單位眾多,起草部門正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并就收集到的意見進行詳細論證,以進一步修改條例初稿。
他山之石,建設綜合性的地下管廊。
事實上,為防止拉鏈公路的出現,國內的部分城市在地下管網建設改造方面已走在前面,其中建設綜合性地下管廊是一個大方向,可大幅度減少拉鏈道路的產生。
2003年8月,我國第一條地下綜合管廊在佳木斯市林海路開工建設。這個地下管廊將自來水、排水、天然氣、強電、弱電、供熱等市政基礎管線科學地整合于一個混凝土框架空間內。這個管廊高2.3米,寬3.2米,上層為強、弱電區,中層為給排水區,下層為供熱、供氣區,設計考慮了擴容問題,可利用百余年。
而在2010年,哈爾濱市通過《哈爾濱市地下管線管理暫行辦法》全面啟動“共同溝”建設,所有線路預埋地下“共同溝”內,并統籌建立地下管線地理信息平臺,鼠標一點,市區任何地點地下埋著哪些管網,各自的管徑、材質、埋深等都一目了然。
而在本月,廣州市審議通過了《廣州市地下管線綜合管廊建設工作方案》,決定在全市23個區域推廣市政公用管線集中敷設的“綜合管廊”,解決“拉鏈路”問題。
市城鄉建委介紹,條例起草部門將圍繞爭議焦點進一步到其他省市調研,借鑒學習。按照《立法法》規定,起草部門將配合市人大、市政府加快推進管線條例立法工作。
重慶晨報深度報道記者范永松
編后>
變拉鏈路為陽光道
一條千余米長的道路,竟然修了一年多,而且離竣工仍遙遙無期。究其原因,竟然是因為各家管線單位你方唱罷我登臺地輪番進場施工,導致了道路的挖挖補補。這樣的道路,就是我們熟悉的“拉鏈路”。拉鏈路的存在,說小了是工程,說大了是民生,它既浪費了公共資源,也讓周邊的老百姓叫苦連天。
還好,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管住那些管不住的管線,我市去年啟動了“城市管線條例”的立法工作,但愿有了“法”之后,真正消除“拉鏈路”,還百姓一條陽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