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成都深入實施“大氣十條”和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使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改善,藍天保衛戰成績令人欣喜:全年,優良天數達251天、同比增加16天;優良天數率70.3%、同比提高5.4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16天,PM10、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8.0%、8.9%;榮獲全球首批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之年,是成都市確定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全市生態環境工作將如何開展,以取得良好開局,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呢?近日,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19年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幾大重點工作值得關注。
開展“環保管家”制度建設
常態化開展“一對一”服務民營企業活動
2019年是成都市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從哪些方面著手,可為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貢獻綠色力量呢?
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首先是更加突出規劃引領。將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前期研究,制定出臺《成都市實施“東進”戰略環境保護規劃》。其次要加快發展環保產業,實施“1113”環保產業發展計劃,基本建成生態環保展館,舉辦中國環博會成都展,成立環保產業發展基金,建設淮州新城智能制造產業園(金堂),高新、錦江、青羊環保服務產業園,龍泉長安靜脈產業園“三個基地”。
同時,高度重視環境經濟。要探索建立環境經濟統計數據庫,完成1500余家的年度企業環境信用等級評價工作,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工作,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進一步降低。
還要主動服務企業發展。開展“環保管家”與“環保領跑者”制度建設,每季度常態化開展“一對一”服務民營企業,優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承諾制”,將全流程審批和中介服務總用時控制在60個工作日。規范有序發放汽車制造、家具制造等19個行業排污許可證。實施入河污染源排放、排污口排放和水體水質聯動管理,推進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
多個科技項目將落地實施
城市發展需要藍天白云、清水綠地。如何打好今年的污染防治攻堅戰?
首先要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全面落實《成都市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持續推進成都“治霾十條”,實施2019年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力爭PM2.5濃度控制在52微克/立方米以下,優良天數比例達67.6%。
堅定打好碧水保衛戰。全面落實《成都市打好碧水保衛戰實施方案》和《成都市打好飲用水水源地問題整治攻堅戰實施方案》,持續推進成都“治水十條”,實施2019年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力爭岷、沱江流域成都段水質優良比例大于70%。
堅持打好凈土保衛戰。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十條”,持續推進成都“治土十條”,實施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有效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同時,要努力推進科技治污。上述負責人介紹,今年,將有多個科技治霾項目落地實施。首先將從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三個方面構建“空天一體”生態監測網絡體系。其次,要深化建立固定污染源企業動態清單并形成“電子地圖”。要完善生態環境質量預報預警體系,構建污染防治大數據綜合決策管理系統。要推動3D氣溶膠激光雷達、超細清水霧、VOCs走航等重點項目在更大應用范圍落地實施。此外,還要推動建設國家環境保護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擬實驗室成都中心、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聯合攻關中心成都分中心建設。
加速環境問題整改
健全協同機制從嚴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措施與成效需要有效的鞏固和保障。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成都市將從整改環境問題、完善環境執法監管、嚴控生態環境安全等方面予以保障。
在加速突出問題整改方面,上述負責人介紹,要以中央和省級巡視巡察、環保督察及“回頭看”、生態環境部和生態環境廳專項督察發現問題和反饋意見為重點,實行“銷號制”,堅決整改突出環境問題。
在完善環境執法監管方面,保持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零容忍”,開展飲用水源地摸排、市亞克力企業專項排查、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等專項行動。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和測管協同機制,從嚴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如何嚴控生態環境安全?成都市將建立環境風險預警機制,做好預防和應急準備,強化輻射環境管理監測,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以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為契機,探索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度創新;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同時,將不斷落實環保責任,及時修訂完善《成都市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方案》,建立“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分區差異化考核制度。還將推動完善法治建設,起草《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并提請市人大審議;開展《成都市水污染防治條例》《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立法調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