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透水鋪裝的道路蜿蜒向前,有的是木棧道,有的是透水磚,還有的是透水混凝土……行走在金沙湖邊,你會看見它們——下雨時它們存蓄雨水,天晴時將存放的雨水釋放利用,就像海綿一樣。這樣的海綿城市整體系統,起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
近日,開發區金沙湖項目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評上了“浙江省海綿城市建設典型案例”。
金沙湖位于開發區中心區核心部位,為開挖的大型人工湖景觀工程,南起天城東路,北至金沙大道,東臨海達南路,西接規劃聚首路。金沙湖項目海綿城市建設工程一期已于2016年底竣工,二期預計2019年底竣工,三期預計2020年6月竣工。該項目充分結合景觀設計,融入盡可能多的海綿城市理念,主要海綿設施為雨水花園、傳輸植草溝、透水鋪裝、線性排水溝等。
雨水花園,實現設計調蓄容積,其自上而下包括蓄水層、樹皮、種植土、砂濾層、級配碎石層。雨水通過地表徑流或植草溝導流到雨水花園,經過礫石帶過濾后排出。由于金沙湖周圍地下水位較高,地下停車場面積較大,覆土厚度較小,采用防滲膜對雨水花園做了防滲處理,將收集到的雨水通過溢流口進入超標雨水排放管網,最終排入金沙湖。積蓄的金沙湖水通過噴灌系統,用于澆灌養護園林植物、園路沖洗和景觀水體的補水,可降低水資源利用成本。
金沙湖邊的大樓樓頂上,安裝了用輕質材料制造的綠色植物種植容器。這種容器具有完善的排水、蓄水、隔熱、保溫等功能。對于無法設置綠色屋頂的建筑,則優先將雨水立管設計成斷接形式,屋面雨水通過斷接立管及鵝卵石下凹帶引流至周邊雨水花園,使其得到充分的滯留與凈化,多余雨水通過溢流式雨水口溢流。
發區建設局工作人員介紹,為解決金沙湖水補水方式過于人工化,水生態自然處理、整體排澇能力不足等問題,在“海綿”功能設計中體現四個原則:系統性原則——雨水系統、道路系統、景觀系統綜合設計,系統性解決場地及周邊問題;適宜性原則——“滲、滯、蓄、凈、用、排”多樣技術綜合使用,因地制宜地設置海綿設施;可持續原則——充分利用生態本底優勢,優先使用綠色生態設施;經濟性原則——根據現狀空間布置生態設施,減少土方量;充分利用金沙湖體進行雨水蓄滯,節省灰色設施的基建費用。記者 錢慧慧 通訊員 許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