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生態理念融入城市建設,青海西寧市在發展綠色樣板城市過程中,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一方面解決了城市內旱,將降雨蓄存起來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改變城市綠化缺水和水土流失,有效推進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全域化、自然化和本地化
2016年,青海西寧市入選全國第二批14個海綿城市試點,西寧市委、市政府圍繞“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建設新時代幸福西寧”總目標,將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作為提升城市綠色發展的載體和城市建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把大生態理念融入城市建設,有效推進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全域化、自然化和本地化,積極探索青藏高原半干旱地區海綿城市建設新路。
一體共治
西寧市地域南北窄、東西長、形似一葉扁舟,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三條河流匯聚市中心川流而下,是典型的“兩山夾一水”的河谷形地貌。
西寧市科學規劃,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點的措施,積極探索高海拔半干旱缺水城市“滲、滯、蓄、凈、用、排”的新路子,構建“外圍環境+城市單元”系統化治理模式,突出“山―水―城”一體共治。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在試點建設中西寧市提高“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首先啟動了南北兩山綠色生態屏障項目,以西山野生動物園植物園觀賞區、東部旅游風景區、南山旅游風景區、北山美麗園風景區及青藏高原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為依托,打造環城國家生態公園,形成“一園多區”的外圍生態屏障,構建以大海綿為基地的海綿山體建設。
西寧市年降雨量360毫升左右,但蒸發量卻在1363.3毫升左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543.29立方米,水資源匱乏。由于大部分地區仍采用傳統的開發建設模式,未形成城市雨水利用系統,雨水收集利用總量少,而且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雨水調蓄功能弱。
要讓水清,山綠。在西寧市浦寧塔的西山上,記者看到水平階內每棵樹根周圍挖出了樹坑以積蓄雨水。在試點區內進行山體治理,西寧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低影響開發建設,開展水平階及魚鱗坑修復、生態邊溝改造、沖溝修復。在降雨時實現水不下山、泥不出溝。
為保障海綿城市建設順利推進,西寧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主管副市長為副組長,市發改、財政、規建、國土、林業等多部門為成員的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定期組織召開海綿城市建設專題會,每月督查協調項目建設,并將重要試點項目納入全市重大項目調度會,統籌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西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服務中心作為海綿城市長效管理機構,服務于全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西寧市相繼出臺了《西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規定(暫行)》《西寧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西寧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績效考核評價暫行辦法》等,從立項、規劃、土地出讓、建設、竣工驗收各階段明確了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要求和技術措施,形成了有效的管控手段和技術支撐體系。
為保障海綿城市建設持續推進,西寧將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內容納入了正在編制的《西寧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西寧市建設綠色發展樣板城市促進條例》中,以地方性法規保障海綿城市建設。
落地實施
為落實“治山、理水、潤城”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西寧市細化項目類型,組織實施主體、建設時序和建設投資,保障海綿改造工程落地實施。
西寧市突出“山―水―城”一體共治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控環節。
同時,西寧市將海綿城市建設質量安全納入日常質量監督,形成海綿城市建設常態化管理。
曾經的西寧北川河被市民稱為垃圾河,記者走進西寧市北川河濕地公園看到,經過治理的河道變成了美麗的生態景觀。西寧市湟投公司規劃處處長高峻龍說:“北川河治理片區是西寧第一家國內領先采用海綿城市理念開發建設的園區,在河道整治上堅持綠色開發綠色建設的理念,在北川河源頭采取物理沉沙、生物凈化,達到河水更清景色更美的目標。”
2017年,按照“先在建、再新建、后改造”的建設時序,西寧市全力推進項目建設,重點實施湟水河濕地公園、西山生態修復等項目,并以火燒溝生態修復治理、街頭綠地整治等項目為核心節點,推進建筑與小區、公園與綠地等各類型海綿化建設項目,形成“點―線―面”一體化共建成效。
目前,試點區內項目已全部啟動。其中,開工建設項目120余項,建設完成項目117項,共完成投資約26億元。結合海綿城市績效考核的要求,推進實施了第四污水處理廠擴容改造和管網一體化建設為主的PPP項目,完成了西寧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監測與數字化管控平臺建設,以科研監測數據為技術手段,反饋實施效果,帶動試點區建設有效開展。
綠色宜居
西寧市將海綿城市建設與市民生活融為一體,提出“潤城”戰略,以民為本的建設思想。以民生為第一導向,重問題、重服務,將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評判標準,圍繞民生問題開展一系列項目建設。
在西寧城北區海西西路的試點區,記者看到路北邊的綠道景觀已經建成,一臺挖掘機在拆除路南老舊城區的外墻和煤房,電力小區的居民蘇大媽告訴記者:“拆得好,堵了多年的心病解決了。”原來該小區外墻與人行道最寬處不到2米,人多時只能在馬路上走,極不安全。通過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經與居民多次協商,海西西路終于通暢了。
城市建設最終的受益者是群眾,建好管好還要口碑好。在建設過程中,西寧市將試點區內群眾反映強烈的7處內澇點作為首要問題加以解決,對內澇點采取改造、防范、建設的方式逐一消解。群眾滿意度提高更增強了政府治理問題的信心。在海綿試點區老舊小區實施綜合改造,將棚改項目、三供一業項目統籌運行。
眼下,西寧街頭巷尾正發生著巨大變化。為了給市民營造良好的宜居環境,西寧市按照“街頭添綠、道路擴綠、片區建園”的思路,推動城市綠色海綿體建設,初步在試點區內形成“點上出精品,線上成綠廊,成片成景觀的綠色宜居環境”,試點區內新增道路綠地面積達30公頃。
結合特殊的地理氣候及生態條件,通過2年的建設實踐,西寧海綿城市建設總結出以“滲先蓄后、凈滯結合、多用少排”的經驗,以技術創新彰顯地域特色。(中國經濟網記者 石 晶 劉春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