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線是城市的“血管”,一旦出了毛病,如何精準定位?日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成功研制一款先進電子標識器,打破國外壟斷,可為地下管線每個節點裝上電子“身份證”。
隨著城市發展的現代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地下管線日益成為連接城市命脈的“血管”。203所硬件產品設計師王旭告訴記者,作為隱蔽工程,地下管線的維護維修十分麻煩,由于地貌的變遷和地上標志物的更改,施工前根據以往的施工圖紙很難找到管線的全部具體位置,這給管線的維修施工帶來不小困難和風險。為地下管線裝上電子標識器,等于讓不會說話的它們也有了易于辨識的“身份證”。
203所智慧管網項目負責人劉偉介紹,由于電子標識器與管線相對位置固定,幾乎不隨地貌變遷,利用電子標識器探測儀找到電子標識器所在地,隨之就能找到相應管線的位置。通過射頻通信識別芯片,能獲取管線獨一無二的身份標識碼,當中存儲了管線的相關信息,包括材質、類型、權屬單位、鋪設年代等。
“不起眼”的電子標識器,可以隨著市政施工埋入地下,也可以在已經完成建設的管線上方進行增補安裝,完全不會破壞路面基本情況。“它無源、無污染、使用時間長,能對地下管線的分布情況了如指掌。既避免了大興土木,又提高了地下管線的使用維護效率。”劉偉說。
據悉,通過電子標識系統的建設,地下管線數據的準確性可提升至96%以上,開挖事故率降低45%到50%,管線維護維修開挖地面面積降低60%到65%;通過整個管線監管系統的建設,地下管線監控率達到100%。目前203所已累計為國內各行業用戶提供數十萬臺電子標識器,應用于蘇州太湖新城、北京未來科學城等工程,用戶涵蓋全國20余個省市。(記者胡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