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大雨就變成海,一維修道路就堵車,“空中蜘蛛網”又讓人頭疼不已。隨著各市紛紛開建地下綜合管廊,今后這些都將成為歷史
馬路反復開挖困擾城市
7月24日傍晚,晉中市祁縣120救助一位突然暈倒的婦女,經過該縣東風路時,恰遇修路,車道變窄,通行緩慢,100多米的路走了六七分鐘。在場群眾議論紛紛:“好好的路,很平整,為啥又要修呢?”
記者8月20日在祁縣看到,縣城主要街道除建設路正常通行外,包括東風大街、昌源北路等,都在或全部封閉或部分圍擋施工中。東風大街附近住戶說,這條路建好之后便經常開挖,有時十幾米,有時幾百米,鋪設各種管線,進行道路維護等。記者看到,有的路面還十分平整,完好的路磚挖掘后堆積在一旁。
這種現象近年來頗為常見,新建、改擴建道路反復開挖、長期施工現象,在不少城市存在。媒體曾報道,廣州市一條路半年內開挖6次,先是供水單位挖,接著供氣、供電單位挖,挖完后通信單位還要挖,每個施工部門挖路的手續都十分齊備,也就是說,都符合相關規定。只是如此“開膛破肚”,令人心煩、心痛。
反復挖了填、填了挖,人們形象地稱為“拉鏈馬路”,由于道路建設缺乏統一規劃、管理,部門“各自為政”,導致馬路不斷“開膛破肚”,表面看,這是規劃建設時沒有考慮日后新的需要,導致后來增加新功能或發現新問題時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體現了城市發展建設中存在問題。
“拉鏈馬路”影響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的同時,還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據測算,每挖1平方米城市道路,平均花費至少萬元。除了路面、管道、工費等算得清的成本,還有許多算不清的成本:施工污染、交通堵塞、汽車油耗等。
地下綜合管廊陸續建設
長治市長子縣地下綜合管廊控制室里,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就可控制地下管廊內的燈光和門禁。工作人員不用頻繁鉆入臟兮兮、黑乎乎的地下查看管網狀況,通過電腦即可遠程控制。這是記者7月中旬在長子縣采訪時看到的一幕。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拉鏈馬路”“空中蛛網”和管線事故頻發等問題,對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促進經濟增長也具有重要意義。我省要求已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區域,所有管線必須入廊,燃氣管線和其他輸送易燃易爆介質管線應在符合專項技術要求下納入綜合管廊。長子縣新建的丹朱大街地下綜合管廊,把所有以前街道上面的管網都移入地下,解決了“拉鏈馬路”、城市內澇等城市疾病。據悉,這也是我省日前建成的首條地下綜合管廊。管廊分南北及東西走向各一條,總長6000多米。
在丹朱大街地下綜合管廓入口,記者通過樓梯來到地下2.8米的管廊內看到,這個高3.8米、寬6.35米的管廊就像一個巨大的地下隧道,左面一排突出的架子排列了幾層,上面已經搭上了幾路電線,右面從上到下依次排列的是廣電網絡、移動通信、中國電信的網絡管道。所有以前裸露于地面的官網都進入地下,還包括供暖和供水管道。長子縣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工作人員張佳裕介紹,現在分綜合艙和熱力艙,綜合艙分布7條管線,分別為市政電力電纜、弱電光纜和供水管位,并設有一條中水預留管位,熱力艙布置兩條熱力管線。
為了便于對管線及照明排水等設備進行維護監管,建設管廊的同時,還安裝了現代遠程控制系統,這樣只要操作人員坐在監視屏前,管廊內的各種變化或是管線故障等,都可以立馬知曉并及時處理。
長子縣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局長張樹軍說:“地下管廊建設一次性投資比較大,但后期各管線單位的運行維護簡潔、便利,同時也解決了以往空中各管線單位各自為政的蜘蛛網現象,以及供暖、供水等部門隨時開拉馬路的現象。”
各市規劃建設循序漸進
我省去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年底前要完成不低于管廊本體建設進度的70%;對其他年內計劃開工的城市,年底前要完成不低于管廊本體建設進度的50%;對當年暫不具備開工條件的城市,年底完成項目前期工作,2017年開工建設。《通知》還要求,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的管廊工程規劃要與新區規劃同步編制,同步實施,老城區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統籌考慮。
按照全省統一推進目標,2016年,太原市、山西科技創新城將率先開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初步建立干線管廊、支線管廊和纜線管廊協調發展的格局。去年9月份,太原市晉源東區綜合管廊全面開建,包括古城大街、實驗路、經二路、經三路、緯三路5條管廊,總長度10.15公里,最終實現互聯互通。目前太原市建設工程招標網發布該項工程二期勘察、設計公告,將在古城大街、龍山大街、緯三路等7條道路下方建設綜合管廊。以古城大街東段管廊為例,其寬13.75米,高5.3米,建設深度達地下9米,內設雨水、污水、綜合、電力、燃氣等5個艙室。相比之下,其它城市的地下管廊最多只有6米深,一般只有3個艙室,這條管廊艙室更多,施工難度更大。建設者介紹,之所以細分這么多艙室,是因為結合了“海綿城市”設計理念,還進行了雨污分流。
“地下綜合管廊建成后,可避免傳統直埋方式下因管線擴容、維修等反復開挖道路的額外施工浪費,減少環境污染;減少管線鋪設多頭投入,易于管線檢修和使用;避免管線直接與土壤和地下水接觸,延長了使用壽命,長期效益明顯。”現場項目部副經理穆耀茂介紹,太原市地下綜合管廊的設計使用壽命長達100年。
穆耀茂說,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不僅可以逐步消除“拉鏈馬路”“空中蜘蛛網”等問題,還能更好地利用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主要街區地面景觀將明顯好轉,管線安全運營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