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天然氣通過管道運輸,大家都已習以為常。那么固體的煤炭也能通過管道運輸嗎?
據新華社9月1日報道,陜煤化集團投資的國內首條輸煤管道——神渭輸煤管道建成在即。作為亞洲最長的輸煤管道,該管道的投產將連接陜北煤炭資源和關中的水資源。
陜煤化集團人事介紹,截至今年8月25日,神渭輸煤項目全線線路累計已完成焊接716公里,完成總量的98%;完成回填693.8公里,完成總量的95%。整個項目只剩下榆林段的14.32公里尚未完成。
據陜煤化集團官網提供的公開信息,該工程首端位于神府礦區,終端分別到達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渭河煤化工集團和陜化煤化工集團,途徑神木、延安、渭南等15個縣區,管道全長748公里,設計年輸煤能力1000萬噸。
管道運煤怎么運?
用管道輸煤,也要首先把固體加液體制成漿體,再利用管道輸送。這一技術在19世紀就在美國出現,但實際應用要等到20世紀中期。在世界范圍內,美國曾建設過一條以常規濃度運輸的管道,成功運行35年,但近年已經停運。蘇聯也曾建設過,但因為煤漿濃度過高,運行不久就堵塞報廢了。在我國,清華大學和唐山煤礦學院曾進行過理論研究和實驗,管道運煤技術基本成熟。
對于神渭輸煤管道的運行方式,負責項目設計的中煤國際工程集團武漢設計研究院相關人士介紹,該項目采用濕法磨煤技術,將神木境內優質的氣化用煙煤制成濃度為53%的常規水煤漿,經5級加壓泵站后,將煤漿通過管道送往水煤漿接收站。
由于神渭管道公司送來的煤漿(一次漿)濃度僅有53%,而中斷使用者之一的陜煤化公司氣化爐生產所需的水煤漿濃度至少需要60%左右。所以必須對一次漿進行二次加工提高煤漿濃度,制取出符合氣化爐生產要求的合格煤漿。制取過程中需要把煤漿與一定比例的干煤和添加劑混合。
此外,整個管道全線埋地密閉運行,除首端、中間泵站、閥室和終端工業場地為永久占地外,室外管線埋在凍土層下,施工后土地基本可以恢復使用。
為何陜西第一個建?
“逢煤必化”在國內大型煤企中屢見不鮮。陜煤化集團同樣也形成了煤炭開采和煤化工兩大產業布局。但受制于水資源等因素,陜煤化集團的化工企業多設在水源豐富的陜西關中地區,所需的煤炭都要依靠鐵路和公路從陜北運來。
而陜西境內的公路鐵路壓力本來就已經很大了。管道原定在2011年開工建設。據陜西發改委人士介紹,2011年西安鐵路局煤炭運輸累計完成8072萬噸,同比增長了19.8%,占據西鐵局全年發運貨物的74.8%,鐵路壓力很大。同時,2011年全省公路煤炭運輸大約是2.8億噸,遠遠高于鐵路煤炭運量。
知情人士透露,在榆林的三條煤炭外運主干線上,每天數以萬計的重型卡車來往運煤,遠遠超過公路承載能力,不但造成常年擁堵,而且損壞公路,縮短公路壽命。同時,陜煤化集團規劃的數個煤化工園區每年所需原料煤都存在較大缺口。蒲城、渭化和陜化續建三個項目每年所需原料煤超過1300萬噸。
面對這一情況,建設輸煤管道就變成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陜煤化官網介紹,管道輸送還不存在任何拋灑和揚塵的問題。初步測算,運營后噸公里成本較低,全部投資利潤率為12.48%。一位煤炭行業分析師告訴每經記者,雖然管道設備的運營和維護費用成本仍然較高,但與鐵路運輸相比可能在環保上優勢更明顯。
工程并非一帆風順
但這一項目的建設遠非一帆風順。管道的建設方陜西神渭煤炭管道運輸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11年。原計劃工程于同年5月開工,2013年8月份投料試產,2014年6月竣工驗收。很明顯,工程實際進展相較于計劃大幅落后。而問題出在工程資金籌措與地方協調兩大問題上。
有專家表示,參照以往經驗,輸煤管道項目多跨地區建設,最難的就是與地方政府協調。本次陜煤化的項目因為全線都在陜西省內,本來預期阻力較小,但后來看還是太樂觀了。建設管道的相關人士也對每經記者坦承:“確實存在與地方協調時不好溝通的問題,我們也遇到了比如坐地起價的事情,產生了一些掣肘。”
另據《中國經營報》報道:“因為陜煤化差錢,使得這條本該在2014年6月完成建設任務的輸煤管道爽約了。”
對于剩余工程,相關人士透露:“集團已經要求做好管道運行準備,至少在年底前爭取全線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