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遍布藍藻、水體發臭的湖泊,如今呈現出水面清澈、睡蓮盛開的新景象。經過治理后的大蜀山國家森林公園南湖,成為水鳥的棲息地。
在實施環巢湖生態治理與修復項目中,合肥市廣泛應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生態效應逐步顯現。
水環境治理造就“生態之湖”
在大蜀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麓,南湖碧波蕩漾。沿著湖邊小路走進去,道路兩旁樹林茂密,一片美麗的湖光山色。水面中間自然形成的兩個島嶼,栽植著鳥類喜食的漿果類植物,成為南來北往各種水鳥的棲息地。
“在未治理之前,南湖水質為劣Ⅴ類,藍藻大面積暴發、水華現象嚴重,魚類等水生動物死亡,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水體基本喪失娛樂、生態功能!笔辛謽I和園林局規劃處負責人朱廣平表示。
轉變發生在2016年5月1日,大蜀山國家森林公園南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開工,作為合肥市環巢湖流域治理一期設計變更內容,即環巢湖四期建設內容,也是合肥市黑臭水體治理重點項目,主要進行水環境生態修復,截污工程,綠化提升和附屬工程等,如今已基本完工。
南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生態目標是,恢復水域及陸域植物生境,增加植物種類,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實現水體的生態多樣性,形成具有鳥類觀賞與保護特色的城市濕地公園,充分發揮城市濕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基本生態功能。
打響生態修復“攻堅戰”
南湖治理完成后,水質達標的同時,水體生態自我凈化功能也大為提升。這里,正在利用濱水景觀帶融合陸域景觀及水域景觀,梳理動植物生長環境,完善游步道、公廁、座椅坐凳、垃圾桶、導引牌等便民設施,打造舒適宜人的休憩環境。
如今,不少在柏堰湖濕地公園休閑散步的市民發現,不僅有白鷺、野鴨等水鳥成群集聚,還有紅嘴鷗不時劃過水面……2013年,這個原本富營養化嚴重的人工湖被列入環巢湖生態保護修復二期工程,治理后構建了健康生態系統,提高水體自凈能力,使湖區建立起了新的生態平衡。
濕地公園的建設,讓生態環境的修復能力大為增強。據市環湖辦負責人介紹,二期工程中新建三汊河生態濕地、烔煬河濕地等56塊濕地共計5919畝,改造濱湖國家森林公園等處濕地15000多畝。三期還在謀劃新建派河河口濕地、東大圩濕地等濕地,提高環巢湖地區的生態修復功能。
生態修復,同樣離不開造林綠化。合肥持續實施“森林增長工程”,開展水源生態林建設和巢湖岸邊林建設,近四年植樹造林累計超過百萬畝,城區綠化超過5000萬平方米。
“海綿城市”建設邁大步
南湖治理的過程中,就結合濕地泡、氧化塘、生態植草溝、旱溪等“滲、蓄、凈、用”海綿城市理念,發揮濱水帶生態調蓄功能,為湖體水生態系統穩定及下游董鋪水庫生活用水水源品質提供保障。
“海綿城市”的概念開始逐漸為人所知。所謂“海綿城市”,就是說城市像海綿一樣,降雨時城市可以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豐富城市景觀,增強城市生態功能。
《合肥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年)》已完成初稿,主要為了綜合解決城市水生態問題,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作為安徽省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城市之一,合肥市早已將新站高新區少荃湖片區,高新區大蜀山片區,經開區、肥西縣產城融合示范區,確定為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第一批示范區,積極開展試點建設。
“海綿城市技術有著廣泛的適用領域,是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的基礎技術!睒I內專家表示,試點區域可以有步驟地開展城市生態修復工作,推進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開發、改造城市建筑物、道路、綠化帶、停車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蓄留雨水的生態功能。(蘇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