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二期將引水入城 實現河湖連通
自古以來,人類擇水而居。大多數城市的起源都與江河湖海脫離不了關系,遂寧亦然。目前,遂寧以水為文章,已逐步走上了水、城、人相融合的綠色發展之路,而“引水入城,河湖連通”則是遂寧“西部水都”最終成型的重要一筆。5月4日,歷經6年的區域研究和3年的設計規劃的遂寧海綿城市建設引水入城河湖連通項目,在市規委會第42次常委會中正式通過審批。如何實現引水入城?如何在城市建設中做活水文章?如何通過文化融合提升城市品位?相信每一位遂寧人都有同樣的疑問。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如何引水入城?】
利用水位落差引水
水是河東二期工程最重要的角色。記者從規劃圖上了解到,河東二期的規劃水系豐富,占地164.58公頃,水系總長24.3公里,可通行游船線路約12公里,行船區水面寬30-50米。其中有面積約630畝的東湖、面積約80畝的清湯湖和面積約70畝的南湖。
然而,區域內只有一條用于農田灌溉的小河——清湯河。顯然,原有的自然水系并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水系。那么,河東二期水系的水從哪兒引呢?答案是觀音湖。
據介紹,觀音湖水面標高為275.5米,水面面積約為14.8平方公里。位于市城區上游、河東二期邊緣的唐家渡電航工程建成后,上游庫區水位將達到285.5米,并形成一個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的湖面。兩個庫區間形成了10米的落差。
“正是利用這10米的落差,在河東二期的規劃中提出了引水入城河湖連通計劃,通過閘門從觀音湖引水入城,貫穿河東二期、河東一期和仁里古鎮,打造水上游覽路線。”河東新區規劃分局副局長、國家注冊規劃師陳波向記者介紹說。
“引水入城的概念絕不是憑空想象的,是我們對河東二期用地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之后提出的。”陳波向記者介紹。在河東二期工程的規劃區域,本身就有豐富的自然水系。清湯河雖小,卻是兩岸農田的灌溉用水,也是區域內生態環境最為豐富的一部分,河岸隨處可以看到連綿起伏的東山天際線。引水入城,正是依托河東二期區域的天然水系,打通河流體系后進行生態提升和生態再造。
引水入城河湖連通工程是河東二期規劃中重要一環。通過水系串聯生活,生活帶動產業,以水為引導打造“中國西部水都”,塑造“引水入城、河湖連通、島狀發展、綠網滲透、水城相融”的生態田園城市特點。
通過引水入城,河東二期建成城市水鄉的規劃得以實現,對改善遂寧城市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同樣具有重大意義。據悉,水系穿城而過之后由排洪溝進入聯盟河,流經仁里鎮之后,重新匯入觀音湖。
【如何用“活”水】
城與水無縫連接
據介紹,“引水入城河湖連通項目”的規劃設計,參考了數十個國內外親水城市的打造,包括澳洲悉尼的達令港的濱水商業區、美國圣安東尼奧RIVER WALK濱河步道等,其目的就是要打造國際化的CBD濱水空間。水從城中過,城在水中立。在引水入城河湖連通項目中,城與水意境自然契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現了城市生活、交通、旅游等與水的親密結合。河東二期正打造不一樣的“威尼斯”。那么,引水入城河湖連通項目是如何用活這一片水的呢?如何展現水與城不同的關系呢?記者一并為大家打探了一二。
呈現九種自然界水系形態
大自然造物非常神奇,在自然界中有著非常豐富的水系形態,如溪、灣、池、湖、島、堤、潭、澤、岸。這些神奇的水系形態都將在河東二期自然、靈動地呈現。漫步于城市中,可細細品味不同水系的姿態與美感。
“我們設計了幾個不同主題的島,有美食島、酒店島等,還有自然呈現的灣、堤、潭等水系形態,自然地將水與城、水與景和諧相融在一起。”陳波說。
親水親自然的生態空間
據悉,整個項目綠地率(含水體)達到了86.8%,其中既保留了區域內原有的山水脈絡,又延續了遂寧生活意境,同時還吸收了新穎的科技潮流;既尊重自然生靈的印記,又還原了市民記憶中的場景,同時也融合了舶來文創的精神。
為了達到人與自然更和諧的相處,區域內將打造30萬平方米的候鳥越冬區、動物遷徙綠道。陳波打趣地說,“一只從東山來的野兔子從你的腳邊跑過,去河邊覓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陳波說。
項目共設計了22公里的綠道,這些綠道大多依水而建,既可以賞水景,也可以慢跑運動。通過特殊的設計,順利實現了這些綠道與城市市政道路的無縫連接、互不干擾。
水與城、城與人、人與自然就這樣和諧地契合在一起。為了讓人們更好地親近自然,項目設置了很多觀景、親水區域,包括可同時瞭望東湖、東山、西蜀園林的觀景塔,置身水面的創意舞臺,可以遠眺整個城市天際線的城市陽臺,豐富的岸線設計,1萬平方米的陽光草坪……整個區域以水為脈,城市天際線與東山交相輝映,整體綠色岸然、大開大合。
設計多種形式的水居生活
傍水而居,悠然自得,這是大多數人的理想居住模式。
因為龐大的水系做支撐,在河東二期自然能實現傍水而居的理想。但為了讓人們有更多元化的選擇,區域內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水居形式。
在這里,既可以選擇岸居、船居、港居、島居、麓居,也可以選擇俯瞰遂寧的雙子塔酒店或親水而居的湖景酒店。這里既有河房、公寓、商住混合,也有輕奢度假別墅、濱河低密度住區、酒店。不同形式的水居方式,既為遂寧本地居民提供了不同層次的居住選擇,也為外地游客提供了形式多樣的旅居方式,將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遂寧旅居,帶動全域旅游。
作為“西部水都”的示范區域,“引水入城河湖連通項目”還有很多顛覆性的設計,將游艇開到自家門口就是其中之一。“駕著游艇暢游觀音湖之后,完全可以將游艇直接停靠在自家門前,通過對水系和水居形式的充分打造,這些都可以輕松實現。”據介紹,項目將以多種居住體驗實現旅居城市構想,用生活造景,生活在美景如畫中。
未來或可坐著公交船去上班
別人上班坐公交車,未來河東居民興許會坐公交船上班——這并不是不著邊際的憑空想象,在不久的將來即將成為現實,因為“引水入城河湖連通項目”中就已經為居民、游客設計了水上公共交通。
通過引水入城,河東二期水系中可通航里程達到12公里。這里既設計有古樸生態的比翼碼頭、古樸人文的楓楊碼頭、現代簡約的東湖碼頭、現代時尚的蒼龍碼頭,也有充滿藝術氣息的南湖碼頭和簡約自然派的清心碼頭、活力碼頭,還有簡約實用的換乘碼頭。在整個水系中涉及了53個泊位,其中游輪泊位2個、觀光船泊位22個、水上巴士泊位29個。除了換乘碼頭主要涉及游輪和觀光船停泊位外,其余7個碼頭均設置有水上巴士停泊位。
“用水上交通作為陸上交通的有力補充,將會為河東二期區域內緩堵保暢發揮重要的作用。”陳波笑談,“沒準以后還可以有滴滴打船,人們出行有更多的選擇。”
濱水娛樂項目精彩紛呈
既是做“水”的文章,親水、玩水這些傳統項目當然必不可少。
這里有專門為游客準備的龍舟賽、搖櫓船、水上民俗演繹、水上噴泉、水上劇場、水岸燈光秀、河燈節、觀音祈福、水上戲臺評書等生動而有情懷的娛樂項目,結合濱水商業地帶開發水岸、零售、濱水酒吧街等商業活動。
當然,針對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項目區域內同時設計有覆蓋家庭出游、市民文娛、體育康養、藝術體驗四種娛樂需求指向的濱水休閑活動。譬如戶外拓展、極限運動、山地探索、濱水美食、濱水茶文化休閑、藝術集市、親子體驗、海綿實訓等。整個項目分區設置有山地運動公園、極限運動公園、社區運動公園、城市休閑公園、社區休閑公園、運動休閑走廊、生態科普公園和藝術品集市、藝術展覽廊道、創意生態走廊。
【如何實現文化契合?】
將文化植入景觀塑造中
如果說城與水的自然融合滿足了人們外在的審美需求,那么內在的精神需求又如何實現呢?城與人如何實現文化契合?在遂寧海綿城市建設引水入城河湖連通項目規劃中同樣可以找到答案:將城市文化植入景觀塑造中。
打造西蜀園林標桿
如何將水、城、文化相結合起來?長久以來,河東二期的規劃者一直在思考,并努力嘗試突破性設計。
陳波第一個提出了打造西蜀園林的建議,他堅信:只有民族的、地域的,才是世界的。北方園林有皇家園林做代表,江南園林有私家園林做典范,它們都很獨特。而西蜀園林是什么?當今的哪個園林能代表西蜀園林?
“未來,人們一想到西蜀園林就會提到遂寧,就會想到遂寧一睹風采。這是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既能體現城市的文化,也能讓城市更有品位。”陳波表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河東新區與四川農業大學、西南設計規劃院成立了30人的聯合科創小組,重點研究打造這個新時代的西蜀園林。
濃墨重彩打造的西蜀園林,吸引的將不只是游客的目光,還有學術界的關注,從而達到吸引人流、帶動旅游業發展的目的。
“有詩意”的橋梁博物館
有水就會有橋。依水而建的遂寧城原本就與橋有著諸多的故事,而在引水入城河湖連通項目中,設計橋梁更是達到了30座左右。
感遇情懷,詩意生活。從唐代至清代,遂寧詩人輩出,他們領一代風騷,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橋與詩,看似沒有交集,卻在遂寧得到融合。“我們準備把這30余座橋打造成為散落在河東二期的具有‘詩意’的橋梁博物館。”陳波告訴記者,“一橋一景點,一橋一故事。不同的橋在不同的意境中,會有不同的表達。”
一座別樣的新城即將崛起
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中國江南小鎮烏鎮、意大利東北部小城威尼斯吸引著一波又一波的游客。這些從世界各地慕名而去的游客,想要體驗的正是不一樣的水與城的關系,不一樣的城市文化。聞名世界水鄉,詮釋著不一樣的水與城的關系,既驚艷著世界,又增加著當地人城市自信,更使得城市與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然而,在更多的時候,水與城的關系,似相互依存,又相對獨立。就如同在河流環繞下發展起來的遂寧,雖然有著大大小小縱橫交錯的46條溪流,為遂寧人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但在歷史長河中依然城是城,河是河。城與水總少了那么點交集。
以水定城,水美城興。水與城,大多數時候只簡單地存在這樣一種關系。然而,“引水入城河湖連通項目”卻讓人們看到了一座不一樣的新城,一個不一樣的水與城的關系。更自然、更生態,既人文,也科技。在這里既可以面朝廣闊的生態水域,也能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別樣風景,既可以感受城市生活的方便與快捷,也能在冬去春來時觀賞候鳥北歸的壯觀,既能倚水而行,也能泛舟水面……儼然一幅“綠水人家繞,綠樹村邊合”的新城市景觀。
在這里,水與城的關系,是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更是完美的融合。
“引水入城河湖連通項目”光是地域研究就花了整整6年的時間,規劃設計耗費了3年光陰,但呈現出的結果卻是令人驚艷、稱奇的。要建一座新城其實并不難,國內多的是可以復刻的城市。但這些復刻的城市卻是缺少靈魂、缺少文化的。而引水入城河湖連通項目卻賦予了這座城市別樣的情懷——水賦予它靈魂,地域符號賦予它文化。
所謂“十年磨一劍”。筆者盡管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與這樣一座新城見面,卻還不得不等待城市工程師們將它細細打磨,打磨出一個地域的精品。未來,這座城勢必成為遂寧新的驕傲,因為它正試圖走向世界的舞臺。 (記者 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