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體經過治理后異味消除,變得清澈,成為天鵝、紅嘴鷗等候鳥遷徙路途中的休憩地,生態效應初現……同時,為綜合解決城市水生態問題,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合肥已經啟動編制《合肥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年)》,未來將根據規劃因地制宜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路徑。
黑臭水體正變得清澈
“在沒治理之前,大蜀山森林公園的南湖水質為劣Ⅴ類,藍藻大面積暴發、水華現象嚴重,魚類等水生動物死亡,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水體北側藻類、水生植物、水生動物死亡后腐爛,出現惡臭現象,水體已經基本喪失娛樂、生態功能。”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規劃處副處長朱廣平告訴記者,如今在大蜀山,南湖的水正變得清澈起來,水面中間自然形成的兩個島嶼,已成南來北往各種鳥兒青睞的棲息地。此外,在省住建廳發布的2017年度“安徽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目錄中,去年5月動工的“大蜀山森林公園南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成功入圍。
據了解,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園南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是合肥市黑臭水體治理重點項目,總用地面積約293畝,水面約70畝,主要建設內容有水環境生態修復,截污工程,綠化提升,附屬工程,總投資約4071萬元。
南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生態目標是,恢復水域及陸域植物生境,增加植物種類,抑制單一優勢物種,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實現水體的生態多樣性,保留南側及湖中兩個島嶼的土著水生植物及生境條件,栽植鳥類喜食的漿果類植物,形成具有鳥類觀賞與保護特色的城市濕地公園,充分發揮城市濕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基本生態功能。
將因地制宜確定海綿城市建設路徑
無獨有偶, 坐落于大蜀山西南角的柏堰湖區域面積約2500畝,其中湖體水面面積約1050畝,屬巢湖支流派河水域。于1957年冬由人工挖掘而成,隨著不斷推進的城鎮化進程,受周邊工業污染日益嚴重,水質越來越差,2013年被列入環巢湖生態保護修復二期工程。
經過建設,合肥已經完成湖體水面水環境治理,利用微生物試劑進行底質消毒和改良工作,構建沉水植物凈化、濱湖帶凈化、魚類調控、底棲動物調控四個子系統,形成純生態的水體原位凈化體系,重建湖區新的生態平衡,增強了自身對主要污染物的消減能力。目前,隨機檢測的水質指標均已達到或超過四類水,湖水清澈,成為天鵝、紅嘴鷗等候鳥遷徙路途中的休憩地,生態效應初現。
據了解,為綜合解決城市水生態問題,提升城市環境品質,2016年起,合肥啟動編制《合肥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年)》,目前已完成初稿。規劃分析了合肥市的海綿城市建設需求,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目標,明確規劃區近、遠期要達到海綿城市要求的面積和比例。充分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的六字方針,因地制宜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路徑,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管控要求,提出規劃管理措施以及提出相關專項規劃銜接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