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作為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的綜合管廊,到2030年長春新區將力爭累計完成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超過200公里。以綜合管廊為契機,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處理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集成市政基礎設施信息數據,建設高效、便捷、可靠、動態的數字化市政體系管理平臺,實現市政設施的智能化運行和管理,打造東北地區智慧市政示范區。
長春新區管委會規劃局副局長王昊昱認為,長春新區綜合管廊的規劃與建設是百年大計,它提升了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對集約利用城市空間、建立更加現代化的城市支撐體系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看點一
給地下管線安個“家”消除“馬路拉鏈”
為地下管線建造一所房子,讓埋在地下、架在空中的管線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家”,施工人員可方便進出,以此消除“馬路拉鏈”,減少蜘蛛網式架空線,這就是地下綜合管廊帶來的最大益處。
綜合管廊也稱“共同溝”,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的綜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中在一起,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實現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和資源共享。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不僅是大城市,在眾多的中小城市,過去因為部門分割,許多城市的路面常常是“你挖了我填,你填好我再挖”,造成大量浪費。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正是“拉鏈路”的治本良方。
綜合管廊建設的一次性投資常常高于管線獨立鋪設的成本,據測算,目前我國內陸城市的綜合管廊平均造價約為10萬元/米,較之普通的管線埋入方式要高出很多,如何收回高額的成本?這是城市綜合管廊建設面臨的最大挑戰。
對此,長春新區管委會規劃局副局長王昊昱認為,綜合管廊的建設不能只看簡單的投入產出比,“綜合管廊建設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綜合工程。盡管前期投入較大,但從集約利用城市空間、城市基礎設施長期維護與使用方面考量,從長遠看實際上節約了城市的綜合成本”。
看點二
綜合管廊先試區落位智慧新城
現代化城市寸土寸金,地面如此,地下空間同樣如此。作為有著20年城市規劃設計經驗的規劃師,王昊昱對長春的地面與地下空間規劃同樣熟悉,“對于城市的老城區來說,目前以保護和精致化的提升為主,進行大規模綜合管廊的建設很難實現;而新城區規劃先行,地面地下尚無大規模的開發,建設綜合管廊對城市的正常運行影響較小,更為適合推動綜合管廊的建設。”
因此,在城市的新城區推動地下綜合管廊的設計與建設,無論是發展空間還是成本考量,都具有巨大的優勢。
2015年4月,吉林省政府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開發銀行共同達成將吉林省作為全國首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省的意見,并于7月正式簽署了《全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省合作框架協議》。與此同時,相繼出臺管廊建設實施意見,成立專家顧問組,對全省管廊建設給予政策咨詢和技術支持;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技術性文件。
空港經濟開發區作為長春新區生態智慧型定位的新城區,被確定為吉林省綜合管廊建設的先行先試區,在地下綜合管廊的設計與規劃上更加具有針對性。王昊昱正是空港經濟開發區整體規劃的總設計師。
王昊昱說:“空港經濟開發區的定位是生態智慧型新城區,整體設計,包括基礎設施的設計也要符合綠色與智慧的城市發展理念,為此,在市政基礎設施的規劃上,我們采用了全面的綜合管廊體系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在日常運營過程中,還將采用數字化監控或安全保障技術,構建統一的綜合管廊智能化運營管理平臺,這些都能體現空港經濟開發區的智慧生態理念。”
看點三
人可在管廊內行走 各種管線貫穿其中
空港經濟開發區規劃局副局長于洪麗介紹說:“在對空港經濟開發區用地布局和市政管線專項規劃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將綜合管廊確定為干線綜合管廊、支線綜合管廊和纜線綜合管廊三個層級。”
——干線綜合管廊一般設置于機動車或道路中央下方,承擔穩定、大流量的運輸,主要連接原站與支線綜合管廊,一般不直接服務沿線地區,主要管線為高壓電力電纜、信息主干電纜、給水主干管道等。
——支線綜合管廊主要用于將各種管線從干線綜合管廊分配、輸送至各直接用戶,一般設置在道路兩旁,容納直接服務于沿線地區的各種管線,具有結構簡單、施工方便、內部空間較小的特點。
——纜線管廊采用淺埋廊道方式建設,設有可開啟蓋板但其內部空間不能滿足人員正常通行要求,用于容納電力電纜和通信線纜的管廊,其結構尺寸小,且埋深小,其投資和施工難度也相應較小。
“管廊斷面以矩形為主,或者管廊上頂為拱形、下方為矩形,按照市政管線類型分為單艙、雙艙和三艙三種斷面形式。”于洪麗說,根據入廊管線的種類以及管徑大小設計了32個尺寸不同的斷面,為空港經濟開發區綜合管廊的建設提供了規劃依據。長春空港經濟開發區規劃范圍內綜合管廊長度為92.22公里,纜線管廊長度為355.10公里。綜合管廊中三艙斷面形式管廊長11.94公里,兩艙斷面形式管廊長64.76公里,單艙斷面形式管廊長15.52公里。“整個管廊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隧道,各種管線貫穿其中,人可以在管廊內行走。”于洪麗說。
據介紹,到2030年,長春新區將力爭累計完成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超過200公里,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投入運營,地下綜合管廊逐步形成規模。有專家認為,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可以綜合地探索智慧型城市管理體系發展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還可以增加更優質的公共產品供給,對于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區域形象、推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記者 畢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