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嘉興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年度績效評價工作正式展開。來自中國城市規劃院、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住建部等國家部委的專家通過查看臺賬資料,現場考察,全面了解兩年來我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情況。
106個海綿城市項目開工建設
據了解,嘉興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區占地面積約18.44平方公里,包括舊城改造示范區域(含城中片合流制區域)、南湖重點保護示范區域、已建新城改造示范區域、未建新城建設示范區域等四類區域,涉及住宅小區改造、公共建筑改造、公園綠地改造、市政道路改造、河道水系疏通、排水管網普查和修復等10大類共116個建設項目,總投資約51億元(其中示范區外項目投資約14.73億元)。
截至今年4月10日,我市已有106個海綿城市項目開工建設,其中54個項目已經完工,開工率達到91.4%。
在實驗初中范蠡湖區塊,專家組成員實地查看了該區塊的海綿城市建設。“這里主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建成后的效果如何?”……在現場,專家組成員接連提問。
記者獲悉,實驗初中范蠡湖區塊位于城中片合流制區域,合流制溢流污染嚴重。由于該區塊尚未實現徹底的雨污分流,部分合流污水未接入截流管,直接進入范蠡湖,影響范蠡湖水質。
“我們沒有在整條道路上都采用透水路面,而只是在步行區域采用透水路面,我們在食堂頂部設綠色屋頂,綠色屋頂的主要植物為天冬和太陽花……”在實驗初中,嘉興市海綿城市研究(評估)中心主任王賢萍向專家組成員介紹該區塊的建設理念。
整個區塊通過潛流濕地服務于無法源頭處理的雨水,處理過的水最終進入雨水儲存和回用設施內;通過生物滯留帶涵養地下水或回用;通過透水路面達到控制地表徑流、雨水利用等目的。
試點建設成效初現
在本輪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中,我市針對地處平原河網地帶、地下水位高、土壤滲透性差等地質水文特點,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為構建海綿城市低影響雨水系統,設計手法上在傳統設計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新的探索和嘗試。
從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兩個方面,尋找適合嘉興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目前已取得“下凹式”綠地不下凹、高承載力低造價透水路面、玻璃鋼沉井模塊化泵站、雨水立管斷接高位花壇、側平石成品排水溝等13項技術和產品專利并運用到實際工程中。經過兩年多來的建設,目前,嘉興市在城市積水排澇和水環境方面有了明顯改善。
“例如解決了試點區域內9個內澇積水點問題、試點區域已建雨水利用設施實現雨水直接回收利用21.36萬立方米每年、貫涇港水源地通過一期濕地改造水源水質的主要指標達到了三類水標準……”王賢萍向專家組成員介紹我市兩年來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效。
經過實踐探索,我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上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包括因地制宜編制規劃、海綿城市建設要與其他工作協同推進、在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工程質量管控、加大海綿城市精準宣傳等。
“嘉興地貌具有地勢平坦、河網密布的特點,水文地質方面具有降雨量大且集中、地下水位高、土壤滲透性差等特點,在規劃中,結合這些特點就要做好平原河網地區的豎向控制,構建低影響開發系統,減少雨水徑流面源污染,應對水環境問題。”嘉興市海綿城市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