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看得見的城市,是縱橫交織的道路和車流。地下,看不見的地方,一條條綜合管廊正在蜿蜒推進。
4月17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獲悉,成都日月大道將隨快速路改造同步實施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地下管線將改“分居”為“合住”。工程將于下月啟動主體施工。
按照《成都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到2030年,成都將建成地下綜合管廊約1000公里。目前,已有大源商務商業核心區綜合管廊、新川大道綜合管廊、金融城綜合管廊等示范線建成。今年,將有21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建成。
首次預拼裝和閉水試驗完成
重30噸管廊運到地下現場拼裝
4月17日,在日月大道施工現場,道路兩側的綠化已經全部移栽,正在進行管線遷改。
“今年1月已實質性開工,等管線遷改完成后,下個月就可以開始進行地下綜合管廊的施工。”施工單位成都建工路橋建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日月大道綜合管廊總長約5.7公里,結合道路情況,分為標準段與非標準段。在標準段,將首次在開挖管廊工程中采用工業化施工模式——即把管廊分為一節一節的,事先按照圖紙在工廠生產好,然后運到現場進行拼裝。
目前,日月大道地下管廊成功完成首次預拼裝及閉水試驗。預拼裝管廊尺寸達4.5×3.7×2米,重近30噸,拼裝縫隙必須控制在9毫米以內,其安裝精度、施工難度可見一斑。
“目前,市政工業化臨時基地已生產出三種類型的管廊48節。”現場負責人表示。
為何要建設地下綜合管廊?
道路不再“開拉鏈”管網檢修更方便
為了維護地下管線,道路修好沒幾年就反復開挖,這種“開拉鏈”式的管理辦法讓不少市民頭疼。
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城市道路反復開挖帶來的諸多問題。“地下綜合管廊,就是要在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涉及千家萬戶的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成都市建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地下綜合管廊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道路不會需要“開膛破肚”。
據悉,按照成都地下綜合管廊實施方案,城市道路在進行改造時,有條件的工程都要進行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日月大道此次就是隨快速路改造同步實施地下綜合管廊,其中標準段管廊寬約13米,高約3米,段面為長方形,分為四個艙室,分別為綜合艙、輸水艙、燃氣艙、高壓電力艙。
“將電力、通訊、燃氣、給水等市政配套管線集于一體,為地下管線找到‘同一個家’,將對管網設施的后期維護和檢修帶來極大便利。”該負責人說。
按照施工計劃,該工程將在今年年底完工并實現管線入廊;而作為快速路改造工程內容之一的下穿隧道建設也將在年內開工。
今年將有21個地下項目建成
地下管廊到2030年建成1000公里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獲悉,按照《成都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成都將在中心城區和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等重點區域打造“雙核、十四片”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總體格局,到2030年建成約1000公里。
按照規劃,成都綜合管廊將分為干線和支線兩種。中心城區將有望形成“一環、十射、多片”的綜合管廊系統布局。“一環”指三環路干線綜合管廊;“十射”指結合主干道、快速路等道路改擴建項目同步規劃十條干線綜合管廊;“多片”指在火車北站、東村片區、中和新川片區等11片城市重要功能區布置支線綜合管廊。天府新區則規劃形成“四橫三縱九片”的綜合管廊系統布局。
目前,已有大源商務商業核心區綜合管廊、新川大道綜合管廊、金融城綜合管廊等示范線建成。今年,將有21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建成。
已經竣工的新川大道地下綜合管廊
探訪
點位1
新川大道綜合管廊
空間開闊高3米4人可并排行走
目前,新川大道綜合管廊已經竣工交付使用。這條綜合管廊,在新川大道中央綠化帶下方,橫貫東西、連接天府大道和成自瀘高速公路。其埋置深度為7.5米至11米,里面冬暖夏涼。
從地面管理用房往下,走30來級樓梯深入地下,就到達了綜合管廊工程內部,空間開闊,可以容納4個成年人并排行走。此前的施工圖片顯示,約2米寬車輛在管廊內行駛,暢通無阻。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建工集團獲悉,管廊分南北雙艙,并排修建,中間由一道20多厘米的墻隔離,全長約4.3公里。雙艙室內高度均為3米。道路兩側的給水、電力、通信以及熱力管線等主線全部通過管廊布設,大約有6種。北艙主要走熱水熱氣,南艙為自來水、通信和電力等線路。
“綜合管廊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極大方便了這些市政設施的維護和檢修。”成都建工集團六公司項目負責人介紹,整個管廊走向沿新川大道布局,埋置深度不一,局部段落穿越雨污水管及洗瓦堰河道,縱斷面較深,最深處達11米,最淺的也有7米多。
為避免夏季產生積水,管廊內部設置有專門的集水坑,一旦水位蓄積到一定程度,會有抽水泵將積水抽到地面排走。在防火安全上,管廊內部每隔200米就會設置一道防火墻。為便于監測,每隔20米還設置一個監控設施,監測管廊內部的運行情況。
正在建設的成洛大道地下綜合管廊
點位2
成洛大道綜合管廊
輸水艙預留空間小型車輛可進入
成洛大道地下綜合管廊,是成都中心城區首條真正意義上的地下綜合管廊。這也是目前國內直徑最大的盾構綜合管廊項目。
4月17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成洛大道該項目的建設現場。從離地面29米的梯子爬下去,是一個直徑約9米左右的圓形洞口,內部燈火通明,工人們正在緊張地忙活著。
“從3月下旬開始盾構施工以來,目前我們已經推進了60多米。基本上每天都有100名工人在工作。”承建方中鐵十四局相關負責人說,成洛大道(三環路至繞城)快速路改造工程綜合管廊全長約4437米,入廊管線包括給水管、輸水管、220千伏高壓電力線、10千伏電力線、通信線、垃圾滲濾液管、中壓及次高壓天然氣管。
“根據入廊管線要求及管線安裝空間、施工作業條件,采用圓形斷面,分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個艙,即水電信艙+燃氣艙+高壓電力艙+輸水艙。”據介紹,該斷面內徑8.1米,外徑9米,艙與艙之間是隔開的,并在輸水艙預留了3米的空間,可供小型車輛進入。
據了解,為實現出線、投料、通風、逃生等功能,成洛大道管廊全線設計了24處綜合井。綜合豎井最大深度36.2米,位于東洪路(地鐵9號線與4號線交界處),最小深度為18米。綜合管廊中還將設置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視頻安防監控系統、通信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新聞鏈接
首個地下綜合管廊誕生于法國
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廊的概念,起源于十九世紀的歐洲,首先出現在法國。
1833年,法國巴黎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條地下管線綜合管廊系統。19世紀60年代末,為配合巴黎副中心的開發,完整的綜合管廊體系開始規劃,收容了自來水、電力、電信、冷熱水管及集塵配管等。
西班牙在1933年開始計劃建設綜合管廊,1953年馬德里市首先開始進行綜合管廊的規劃與建設。經市政府官員調查結果發現,建設綜合管廊的道路,路面開挖的次數大幅減少,路面坍塌與交通阻塞的現象也得以消除,道路壽命比其它道路顯著延長,于是綜合管廊逐步得到推廣。
日本的綜合管廊建設始于1926年,1993年至1997年是日本綜合管廊的建設高峰期。至2001年,日本全國已興建超過600公里的綜合管廊,在亞洲地區名列第一。迄今為止,日本是世界上綜合管廊建設速度最快、規劃最完整、法規最完善、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記者謝燃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