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綜合管廊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逐步消除“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城市弊病,還可用好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是改善民生、服務大眾的“百年工程”。
今天(3月31日)下午,全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觀摩會在由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投資,中建八局施工的西安城市地下綜合管廊PPP項目I標段常寧組團項目舉行。常寧新區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是西安最先規劃實施的干支線綜合管廊建設項目,該項目引用多種科技手段,將引領整個西安市管廊建設標準,建成西安乃至全國管廊建設代表工程。
常寧新區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總長度46km,形成“一中心多敷設”的格局,其中一期綜合管廊工程位于核心區,按照“六縱四橫”棋盤式布置,規劃干支線管廊15.6km,纜線廊2.87km,規劃控制中心一座。在西安城市地下管廊建設中,中國建筑憑借其獨特的技術優勢,引用多種科技手段助力“大西安”建設,服務“追趕超越”大局。
觀摩會現場,三維激光掃描技術、BIM技術的協同管理、BIM+AR、BIM+3D打印、BIM+VR等高科技術的應用,讓參觀者眼前一亮。
“BIM+AR技術,將二維圖紙與三維實體實時轉換,降低由于圖紙誤讀和信息傳遞失真所造成的損失,減少施工管理人員反復讀圖、識圖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中建八局西安地下綜合管廊1標段總承包部經理周英杰告訴記者,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大幅提升施工進度,保障施工安全。
中建八局西北公司總工程師陳俊杰介紹說,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項目部針對工程特點,在管廊主體結構施工中采用鋁合金模板滑模施工技術,頂板采用早拆體系。針對管廊建設點多線長的特點,項目鋼筋加工采用集中加工、統一配送的方式,建設鋼筋集中加工生產線,并使用數控加工機械可提高鋼筋加工效率。
記者了解到,此次中建八局還在常寧項目中運用了塑料模板、鋁合金模板、滑移臺車等,充分利用工具特點實現了城市地下管廊“工廠式、流水化”施工,既保證了高效履約,又保證了安全、質量。
據悉,西安市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采用PPP模式,是目前國內單筆投資額最大、總里程數最長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PPP項目,分為南北兩大片區建設。其中南片區(即Ⅰ標段)由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建設,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設計。建設內容主要包括西安市常寧新區東西二號路、昆明路、云水二路、天谷四路、科技二路等30余條道路的地下干支線綜合管廊72.23km和纜線管廊182.5km,將采用管廊預制、盾構等技術,納入電力、電信、給水、再生水、燃氣、熱力、污水、雨水、供冷等九大類管線,是目前國內單筆投資額最大、總公里數最長、智慧程度最高的城市綜合管廊PPP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