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線下地改造,是我市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十項行動之一,也是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今年我市將完成23條道路以及主城區365個重要交叉路口的管線下地、并桿減量,通過優化位置、小化設備、綠化遮蔽、美化處理等舉措,使得整體街景變得清爽整潔。
現場目擊
私拉亂接、跨街飛線,管線縱橫交錯如蜘蛛網
不到百米的距離內,橫跨道路兩邊成束的架空線就有5束,每一束內,各種電力線、通信線、電信線等都有幾十根,縱橫交錯的各種架空線像在道路上方織起了一張網,讓人覺得透不過氣……這是記者在珠江路太平橋南側一條道路上看到的情況。
現場各種線路的雜亂還遠不止這些。道路兩側的居民樓外墻上,同樣布滿了“蜘蛛網”,有的線路甚至從居民樓墻上一直隔空延伸到河對岸。
“這個地方一直就是這樣,各種線路縱橫交錯,實在太難看!”太平橋南14號居民陳松說,“這里頭有電話線、寬帶線、有線電視線、視頻探頭線……各種各樣的線,可又都是大家生活所需的,之前做不了全部下地,只能在空中架著或者在墻上搭著,很丑,但也沒辦法。要是不整治,這地方周邊環境如此,房子都不好賣。”
“這些‘蜘蛛網’有安全隱患啊!一到刮大風下大雨,我就擔心這些線路會不會吹斷了或者倒了,有時候一輛高一點的貨車開過去,都可能把這些線路給刮斷了。”家住如意里的毛長富大爺向記者念叨著。
而像這樣私拉亂接、跨街飛線的情況,全市各條道路上空有不少。在大光路中段,北側公交車站附近聳立著兩根高大的樁桿,上面纏繞著各種線纜,并向四面八方延伸,讓原本不算太寬的道路變得更加壓抑。后標營路東苑路到勝利村路段、中華路內橋到長干橋一段、長白街從中山東路到白鷺洲公園北門段……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
交叉口桿樁林立、線纜眾多,讓人眼花繚亂
和交錯混亂的線路一樣讓人眼花繚亂的,還有路口的各種桿樁。在丹鳳街和珠江路交叉口,每個方向都立有多個桿樁,圍繞每個桿樁都有通向四面八方的線纜,還有的線纜圍繞著行道樹,向周邊伸展,接入沿街的商鋪。
記者在路口數了一下,包括信號燈桿、路燈桿、人行道燈桿、道路指示牌桿、監控探頭桿、地鐵指示牌桿在內,路口4個方向有各類桿樁近30個,高高低低、顏色各異、形狀不同。
“車停在路口等紅燈時,你向外望出去,看到的就是密密麻麻的蜘蛛網和一個個豎在那的桿子,除了覺得亂,完全沒有美感,視野也不開闊。”正在等紅燈的車主孫先生說,“我就在附近上班,每天都走這條路,剛開始因為各種標志桿太多,把路牌擋得看不太清,還走錯了路。”
記者走訪苜蓿園大街、瑞金路、長白街等多條主干道發現,交叉路口各類桿樁林立的情況非常常見,大部分四岔路口的桿樁數量都在20個左右,不僅占用了道路空間,有的還給行人過街帶來不便。
23條道路、365個重要交叉口管線下地
“道路上空的‘蜘蛛網’,不僅影響城市景觀,也影響使用安全,多年來,一直是影響城市景觀的頑疾,也是此輪整治的重點。”市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道路組負責人、市建委城建處副處長嚴懷貴介紹,今年,我市將以主城區為重點,對重要節點、城市出入口、主次干道及沿街建筑、交叉路口等位置以及重要區域可視范圍內的各類架空管線,以及私拉亂接、跨街飛線、廢棄桿樁和線纜等進行整治。
此次管線下地改造,具體涉及23條道路和365個重要交叉口。另外,和主次干道相交的249條支路街巷,也將在兩年內同步進行整治。
記者了解到,這23條道路的架空線,包括電力線、電信線、廣電通信線、監控線等,有條件的將全部下地,終極目標是——路面上空看不到各種線路。重要的片區和節點、窗口,整個區域的線路都要下地,比如華僑路周邊、夫子廟教敷營地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周邊等區域。對依附于沿街建筑的管線,則要進行整理歸并,將線路理順、捆扎,必要時進行隱藏入盒。
除此以外,還會對各類廢棄桿樁、線纜、鐵塔、基礎等進行清除。交叉路口各類桿樁較多的情況,也會進行并桿減量處理。
“因為路燈桿是必須的,所以,在并桿時,我們考慮將原先安裝信號燈、監控探頭等的桿樁都并到路燈桿上,這樣,桿樁的數量能減少一半以上。”嚴懷貴說。
精細化舉措
解決城市上空“蜘蛛網“這一頑疾,難點不少。為此,相關部門想了不少對策。
地下空間不夠用,“借道”機動車道
“最大的難點是地下空間局促、道路不寬。而且,管線下地又有行業規范要求,強弱電、強電和燃氣、強電和水,下地都有具體要求。比如,珠江路沿線的架空線,本來上一輪就要下地,就是因為地下空間不夠,之前就沒做起來。上海路沿線也是這一原因。” 嚴懷貴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此次整治,將常規放在非機動車道上的管位,局部放到了機動車道,“這會給施工帶來一定難度,但至少可以解決問題”。
采用“家裝理念”,“一眼看不到線”
珠江路沿線弱電施工單位現場指揮部項目經理沈洋說,對依附于沿街建筑的線路,以往下地的時候,一般就在墻角用幾根管子連接入地,看起來比較丑。“此次整治中,會在墻角部位安放一個井,立面外整理捆扎好的線將全部入盒,而且顏色也會和周邊建筑立面顏色相近。這樣,從視覺上看,一眼看不到線,比較美觀。這就是所謂的‘到邊到角’,采用的是家裝理念。”
記者注意到,在目前已經完成整治的部分道路和重點區域,精細化、人性化程度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比如教敷營片區,原來到處都是“蜘蛛網”,和旁邊繁華時尚的茂業天地很不協調,去年綜合整治過程中,建筑外立面零散的線都歸置隱藏入盒,線盒做成白色,和周邊的建筑外墻顏色一致,因此,盡管有的墻面上布置了多個線盒,但遠遠望去和墻面融為一體,毫不突兀。
管線箱柜小型化,基座貼磚便于保潔
“另外,考慮空間節約,也考慮市民的抵觸情緒,我們要對各類配電箱、接線箱、變壓器、控制箱進行改造,讓設備小型化。而且設備擺放的位置也要求一樣高、一樣平、一樣齊,設備的色彩也要統一。”在北京東路上,沈洋指著道路兩旁的各種箱體說,“你看,這條路兩邊的各種箱體就比較臟亂,顏色不同,基座高度也不一樣,后期我們就會進行改進,做到箱體外觀一致,擺放整齊,基座都用磚貼起來,這樣既便于保潔,也不容易腐蝕。”
檢查井多井合一,“陷阱”變“景觀”
此次管線下地改造行動中,還將歸并檢查井數量。
目前位于人行道上的檢查井,往往每百米至少有電信的、廣電的、地方運營商的……有的凸出路面,有的低于路面,不少市民戲稱其為“陷阱”。此次改造,這些“各行其是”的檢查井將歸并成一個檢查井。而且所有人行道上的檢查井,都將按照人行道標準定制井蓋,比如,有的人行道路面是彩磚的,井蓋就會做成同樣的材質和花色,和路面保持整體協調,被稱為“景觀蓋”。
百姓聲音
我市有不少道路花大力氣剛剛完成管線下地整治,效果很不錯,可是這兩天我也發現個別整治過的道路上又出現了私拉線的情況,這樣的情況讓人有些心痛。相關部門應該在后期如何維護整治成果上下功夫,不能讓私拉亂接的情況不斷重演。
——光華路石門坎2號居民 徐守強
把天空中的“蜘蛛網”整理下地,不僅可以美化市容,也可以規避很多安全隱患,是大好事。但是在施工過程中,因為挖路占道,也會給我們生活出行帶來不便,施工單位能否盡量采取夜間施工等辦法,減少對市民生活的干擾。
——大光路香格里拉小區居民 張蒞
在道路施工時,能否超前規劃,將所有的地下管網全部納入規劃之中,并組織統一施工,避免反復開挖。
——秦淮區許家巷小區退休教師 楊曉琴
他山之石
廣州:竣工不滿3年開挖,繳3倍道路修復費
2016年11月發布《關于加強地下綜合管廊運營管理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已建設綜合管廊的區域,除特殊情況外,所有新建管線必須入廊。已建成城市管廊的主次干路,不得再開挖敷設主干管線,確因搶險救災、應急處置等特殊情形需要挖埋管線的,在相關情形變化后應及時遷移管線入廊;對新建或改建的道路使用未滿5年或者大修竣工后使用未滿3年的城市道路進行挖掘,用于主干管線下地的,按照普通開挖道路規定標準的3倍繳納道路修復費用。
新聞鏈接
管線下地改造涉及道路
1 北京東路(鼓樓廣場—龍蟠中路)
2 珠江路(中山路—中山東路)
3 玄武大道全線
4 太平南路(中山東路—建康路)
5 苜蓿園大街(中山門大街—光華路)
6 管家橋(華僑路—漢中路)
7 中央北路(和燕路—燕江路)
8 鳳臺南路(賽虹橋立交—西善橋北街)
9 后標營路(東苑路—勝利村路)
10 紫金東路 (長巷西街—勝利村路)
11 東苑路 (長巷7號路—銀城東苑)
12 龍宮路 (后標營路—紫金東路)
13 中華路 (內橋—長干橋)
14 長白街 (中山東路—白鷺洲公園北門)
15 長虹路(水西門大街—賽虹橋段)
16 廣州路 (虎踞路—中山路)
17 北門橋 (珠江路—洪武北路)
18 丹鳳街 (北京東路—珠江路)
19 安仁街 (北京東路—高樓門)
20 高樓門 (安仁街—百子亭)
21 花園路 (板倉街—玄武大道)
22 華僑路 (上海路—中山路)
23 雨花東路 (雨花路—卡子門大街)
記者 錢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