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燃氣、供水、通信這些市政管線,就如同這個城市的一條條“動脈”,縱橫交錯且“各自為政”,不時還會有一些緊急病情。為了解決這些城市病,我們通常把馬路“開膛破肚”,用來尋找問題的根源。這樣的方式雖然直接,但是會引發交通堵塞,還會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
考慮到這些問題,杭州從今年開始,要給這些地下管線建一個“家”,把它們集中起來統一管理。來自市建委的消息,截至12月22日,艮山東路綜合管廊工程、德勝路綜合管廊工程、大江東(江東大道、河景路、青西三路)綜合管廊工程、沿江大道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以及富陽區金橋北路綜合管廊等5個工程,首開段施工機械全部到位,全面進入開工建設階段。
地下管線要進“一家門”
很多人會問,什么是地下綜合管廊,杭州為什么要建地下綜合管廊?
市建委的負責人專門對此做了解釋,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包括干線型綜合管廊、支線型綜合管廊及纜線型綜合管廊,是集約化敷設地下管線的一種方式。簡單點來說,就是我們要在地下建一個“保護殼”,讓這些“各自為政”的地下管線住進同一個“家”,統一管理起來。
今年4月,杭州在全國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入選第二批國家試點城市。經過半年多的籌備,第一批5個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已經全面開工,5個項目全長34.35公里,投資約59.8億元,計劃于2017年底前完工, 2018年先后正式投入運營。
此外,杭州還制定了一個“兩步走”戰略。到2020年,力爭累計建成地下綜合管廊80公里,部分新區、園區、成片開發區域形成環網規模,“馬路拉鏈”逐步減少。到2040年,力爭累計建成地下綜合管廊200公里,城市建成區范圍連片成網,地下綜合管廊發揮規模效應。
地下管廊要減少城市“拉鏈路”
杭州目前正處于一個建設高峰期,難免會有市政管線基礎設施的增容和擴建。過去經常聽到身邊的人抱怨:“怎么好好的馬路,沒修好幾天,又挖開了,簡直像個‘拉鏈’。”不過,這樣的“拉鏈路”,隨著艮山東路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將不會在艮山東路上出現了。
根據市建委的消息,艮山東路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西起錢潮路東側,東至聚首路,全長約7.86公里。這個管廊設置了三個艙,截面呈一個矩形,分別為:電力艙、水信艙和燃氣艙,燃氣艙下設置雨水艙。設計入廊管線包括給水、燃氣、電力及通信管。管廊標準斷面尺寸:10.6米×4.4米。以后,萬一里面要檢修或者加入新的管線,施工人員只要打開出入口或者投料口,就可以進入管廊內部進行維修、施工,無須再把馬路“剖開”。
地下管廊要提高地下空間利用率
之所以花大力氣打造一個個地下綜合管廊,除了減少城市病,杭州市更旨在提高地下空間的利用率。
以德勝路綜合地下管廊工程為例,這個工程西起東寧路以西,東至九環路以西,全長5.33公里。管廊標準斷面為10.4米×4.5米,采用矩形三艙形式:電力艙、水信艙和燃氣艙,布置在德勝路南側綠化帶內。設計入廊管線包括給水、燃氣、電力及通信管。
在德勝路試點綜合管廊,很重要的原因是這條路是錢江變220KV出線工程的必經之路,結合本來要建的高壓電力隧道設置綜合管廊,在節省建設投資的同時,也把龐雜的地下管線歸并在綜合管廊中,在一個安全的空間里,盡可能縮小各個管線之間的安全距離,節約了土地,也為以后基礎設施的增容留出了足夠的空間,有力地推進了城市基礎設施高效、集約發展。
地下管廊要提高城市綜合防災能力
在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之前,我們的地下管線基本采用傳統的直埋方式,使用壽命大約是10—20年,同時,由于供水、燃氣等管線直接埋在泥土里,一些微小的泄漏和破損,不容易被發現。
現在,我們打造的地下綜合管廊,等于給地下管線們建造了一個鋼筋混凝土的“保護殼”,管廊的設計使用年限達到100年,住進“保護殼”的管線的壽命也因為受到保護而延長,還可以抵御一定的外力沖擊。碰上施工開挖,也不會傷到內在的管線。漏水、漏氣也會被監控系統及時發現,及時得到維修,大大提高管線的安全可靠性。在遇到地震之類的災害時,管廊也將發揮大作用,它不僅不容易被破壞,管理人員還能通過管廊,適時切斷燃氣、電力線路,避免次生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