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煙臺持續干旱少雨,城市供水面臨嚴峻考驗。根據當前的水資源緊缺情況,市城管局供水處多措并舉,全方位推進城市節水工作,為建設“全國節水型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撐。記者昨天從市城管局供水處獲悉,《煙臺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已編制完成,并通過省住建廳組織的專家評審,目前待市政府批復實施。
據悉,海綿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通俗地說,海綿城市理念就是要讓城市變得像海綿相同,下大雨的時分,雨水可以極好地下滲、停留、存蓄,留下的雨水還可以得到凈化處理。在這樣的城市中,強降雨的破壞力被大大下降,水資源得到利用。
煙臺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結合建設海綿城市,我市通過加強雨水利用的工程建設,采取多種措施,全方位減少大量雨水對城市的沖擊,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促進雨水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據悉,煙臺市不斷探索、改變過去常用的迅速疏導路面積水的做法,增加滲透鋪裝面積,采用嵌草路面、草皮磚和透水性瀝青等滲透設施,加大雨水就地入滲量。對煙臺市區各大立交橋橋體、隧道墻體進行垂直綠化,栽植爬墻虎、常春藤、美國地錦、大花薔薇等攀緣類植物20余萬株,共計綠化墻體近萬米。在市區部分區域進行屋頂綠化,有效減少屋面徑流總量。為涵養雨水資源,還采取構建下凹式綠地。機場路杜家疃立交橋綠地是典型的下凹式綠地,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雨水徑流首先流入綠地,通過植物根系對雨水雜質的凈化作用,再進入排水溝內,涵養地下水,改善水環境。為了攔截天降雨水,煙臺市大量建設小型蓄水庫。目前,煙臺市已有25家節水型居民小區建有雨水蓄水池。記者 孫致霞 通訊員 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