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行通道一到下雨就會出現踏空濺一身泥水的現象,而這次主要道路人行道升級改造,融入了‘海綿城市’理念,雨水會通過透水磚滲透到下面的水泥碎石子。下雨時,就不會再出現大面積積水的現象,更加方便市民出行。”近段時間,新鄭市區幾條主要道路進行圍擋施工,部分樹木被遷移,讓不少市民產生疑惑。本報記者從新鄭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了解到,此次施工主要是對人民路、中華路、玉前路、新建路進行人行道升級改造,是新鄭市2016年為民辦理十件實事之一,整體工程預計12月底前全部完工。
人、機、非分離 出行暢通無阻
新鄭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齊光輝告訴記者,為提升城市品位,作為2016年為民辦理十件實事之一,新鄭市對人民路、中華路、玉前路、新建路4條城區主要道路人行道進行升級改造,此次升級改造高標準設計高標準建設,即將路側石材質由混凝土升級為五蓮花花崗巖。拆除原人行道,改造為下沉式非機動車道,將原人行道磚更換為透水磚。而對于新鄭市區新建路與黃水路交叉口、中華路與黃水路和新華路交叉口、人民路與裴大戶寨交叉口升級改造,將拆除部分綠化帶,增設右轉車道,緩解擁堵。
“通過下沉式的設計,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分離,這樣就避免了因為自行車、電動車的聚集而影響行人出行,減少擁堵的次數。”齊光輝說。
融入“海綿城市”理念 道路修出“新花樣”
在中華路施工現場,新鄭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市政科科長王新喜告訴記者,此次人行道改造融入部分“海綿城市”理念,標準較高,人行道第一層配碎石底基層、第二層鋪設透水混凝土、第三層鋪設中砂墊層和透水磚。
“以前的人行通道一到下雨,就會出現踏空濺一身泥水的現象,改造后再也不會出現了。”據王新喜介紹,目前城區道路的改造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由于下面管道網太多,不能進行大規模施工,所以無法徹底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但新鄭市計劃在即將新修的道路黃帝故里迎賓街上實施完整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即將機動車兩邊的綠化帶設計得比主干道低,在接縫處開兩個口,并在綠化帶下面安裝蓄水池,下雨天雨水就順流到綠化帶,雨水少就被綠化帶吸收,雨水多淹過蓄水池口,水就儲存到蓄水池里。
據了解,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截至目前,中華路、人民路等4個路口改造同步施工中,整體工程預計12月底前全部完工,力爭通過路口升級改造,在提升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同時扮靚城市形象。(記者 楊宜錦 李顯文 鄧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