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發出了《關于切實加強城鎮地面開挖和地下施工管理 保障油氣等危險化學品管道安全的緊急通知》(下稱“緊急通知”)。這是繼6月16日,國家安監總局、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住建部、國家能源局五部門聯合發出《關于加強城鄉規劃和建筑、管線工程設計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6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后,我國在40天內發布的第三個關于管道安全的文件。
涉化管線事故危害性大
緊急通知指出,2014年6月30日18時58分許,位于遼寧省大連市金州新區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新大(大連新港至大連石化)一線原油管道,因大連岳林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在進行LNG加氣站配電工程電纜套管水平定向鉆穿越施工時,將其鉆透,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原油進入市政雨水管網系統,在匯入寨子河出口處局部發生燃燒,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詳細原因正在調查中。這起事故暴露出《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在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沒有得到認真貫徹落實、城鎮地面開挖和地下施工安全管理缺失、施工單位安全意識淡薄、管道企業對所屬管道監護管理不到位等突出問題。
國家安監總局總工程師、規劃科技司司長吳鑫在向媒體解讀五部門通知時指出,危化管線事故易造成群死群傷的嚴重后果,危害性較大。比如1984年12月3日,印度的博帕爾毒氣泄漏事故,造成2.5萬人直接死亡,55萬人的間接死亡,還有20多萬人致殘。1984年11月19日,墨西哥城液化石油氣氣站火災爆炸事故,導致524人死亡,7000多人受傷。1998年3月5日,陜西西安液化石油氣爆炸事故,造成11人死亡,30多人受傷。2010年7月28日,江蘇南京塑料四廠丙烯管道泄漏爆炸事故,造成22人死亡,120人受傷。去年山東青島“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傷。這些慘痛的教訓一次次提醒我們,必須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系,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創新安全監管方式和建立長效機制,努力提升城鄉規劃和建筑、管線設計安全工作水平,從源頭防范事故的發生。
現有涉化管線隱患重重
據吳鑫介紹,目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區在向郊區擴展,郊區連接了很多新的工業園區、化工園區、工業管網等等。經摸底調查,現在全國各類化工園區,包括化工聚集區大概有1200多家,陸上油氣管道總里程12萬千米,還不包括油氣田內部的管道。原油管道2.3萬千米,成品油管道2.1萬千米,天然氣管道7.6萬千米。全國排查出油氣管道安全隱患29436處,其中管道占壓有1萬多處,不符合安全距離的有9197處,不滿足安全要求、交叉穿越的8293處。
吳鑫表示,對存在的這些隱患和問題,各部門、各地區目前正在抓緊進行有計劃、有步驟治理和整改。但是涉及面廣,還需要有大量的投入,還要徹底整改,任務十分艱巨。
對此,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專門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明確要求用3年左右時間重點督促協調各地方、有關企業,完成三大類、三級隱患的整改工作。下一步要采取的措施:第一,進一步完善油氣管道的體制機制和配套法規,從法規制度標準上來規范。第二,對重大安全隱患進行掛牌督辦,重點盯、重點督促。對典型的隱患或者是拒不整改的企業進行媒體社會曝光。第三,督促企業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加強企業內部的安全監管、安全管理,第四,開展專項督促檢查,強化各行政主管部門、執法部門聯合執法,督促企業消除隱患。
安管新政可操作性增強
鑒于我國涉化管線安全隱患多、涉及地區廣等特點,國家在出臺相關監管政策時呈現規則細化、明確,可操作性趨強的特點。如最新發布的緊急通知,明確了施工單位、管道單位、監管部門和監理單位的職責,根據該緊急通知,今后建設單位要在施工前向有關部門和單位查詢施工現場及毗鄰區域內油氣地下管道資料,在施工前要召集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管道企業,共同研究制定施工方案,明確安全責任;政府城鎮地下施工安全管理部門接到施工作業申請后,要全面摸清施工涉及區域地下管道的分布和走向,組織施工單位與管道企業共同審定施工作業范圍,確定施工方案、管道保護措施和應急預案。
從以往事故來看,影響較大的管線事故主要集中發生在工業園區及其周邊。為此,五部門通知要求,新建或者擴建園區在選址方面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對工業園區中高風險企業作業區與城市的建成區、人口密集區、重要設置之間的安全要進行科學論證,避免相互影響。吳鑫指出,5月7日,國家安監總局發布了危化品生產儲存裝置個人可接受風險標準和社會可接受風險標準,這將為近年化工園區的選址與布局、衛生防護與安全距離提供科學依據。
國務院辦公廳的意見則明確指出原則上不允許在中心城區規劃新建生產經營性危化品輸送管線。意見同時提出,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線普查,編制完成地下管線綜合規劃;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城市地下老舊管網改造,顯著降低管網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發生;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線體系,應急防災能力大幅提升。
專家觀點
國家安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
管道安全運行的時間,跟管線的質量、周邊環境以及土壤都有關系,所以對輸油管道要實時檢測,及時發現腐蝕、變薄的程度。檢查發現,目前油氣管道運行存在著很多問題,有些是屬于管理不善,有些是與當地的城市建設規劃不盡合理有關,包括日常巡檢也存在著一些漏洞,隱患很多。特別是有些輸油管線和地下管網交叉重疊,很容易造成事故。加強對油氣輸送管道的安全監管,對存在的重大隱患實施專項治理,是當前面臨的一項非常繁重的任務。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園區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挺:
在管線比較集中的化工園區,會在管道容易泄漏點裝設檢測裝置,這些裝置和園區的中央控制室、應急中心聯網。一旦發生泄漏,則會形成報警,園區就會有應急聯動行為。比如園區工作人員在巡檢過程中如發現公共管廊發生化學品泄漏,將通知管道所屬企業,如果事態擴大則會通知管廊公司和園區安監部門,園區方面則會及時向地方政府報告,尋求幫助和支援。
同濟安泰工程防災研發中心主任叢北華:
在現行輸油管道管理規范中,沒有特別規定輸油管道和市政管道的安全距離,可以說在建設的階段就埋下了安全隱患,而對此至今也沒有一個指導性的規范和標準。各地在修建地鐵隧道、公路越江隧道的時候,必須在修建前期做地質勘測,對周圍的管道、地質、建筑的防護提前了解,建設過程中就可以避免沖突。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
長期來看,減少油氣管道安全問題的治本之策,需要建立一個真正有效的第三方機制來運營油氣管道,即管道獨立運營商。一方面,可以通過管道獨立運營,避免來自當前體制內的影響,壓縮檢修維護時間;另一方面,這種第三方機制中包含一定的價格形成機制,可以通過更為市場化的手段保證檢修維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