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住建局在其官網發布《惠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惠城區、仲愷高新區)(草案)》(以下簡稱“《規劃》”),市民可在12月22日前對 《規劃》提出意見建議。根據《規劃》,未來的惠州通過海綿城市建設,70%以上的自然降水將實現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實現20%以上面積的城市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到2030年則將達到80%以上。
構建“山水基質、藍綠廊道、多點分布”空間結構
隨著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惠城、仲愷產業和人口集聚,城市建設變得越來越密集,一旦遇到洪澇天氣,高密度的鋼筋水泥和混凝土建筑使得排水難暢通。
今年3月,住建部正式出臺《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暫行規定》,要求各地市積極開展該項工作,并將部分城市列入試點;葜荼M管未能納入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但該項工作推進迅速!痘葜菔泻>d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和《惠州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技術導則》先后編制完成。而《規劃》出臺后,惠州海綿城市建設將有規可依。
《規劃》提到的范圍將惠城區、仲愷高新區全部納入其中,總面積約1480平方公里,現有人口約164萬。
在海綿城市建設格局上,結合惠州當前的山水資源現狀,《規劃》提出構建“山水基質、藍綠廊道、多點分布”的海綿空間結構。依托自然環境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施,改變以往的開放式施工建設,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于老城區則針對性地修復水生態和公園綠地體系,保障良性的城市生態體系。
《規劃》提出,未來的惠州通過海綿城市建設,70%以上的自然降水將實現就地消納和利用,避免沉積和旱澇。到2020年將實現20%以上面積的城市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到2030年則達到80%以上。
針對不同生態格局分區設置建設標準
在海綿城市建設推進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能否穩步緩解成為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規劃》共提出4個細化目標,即構建自然和諧的“水生態”,營造優質良好的“水環境”,提供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保障高效可靠的“安全”。
例如在“水生態”環節,《規劃》要求恢復山、水、林、田、湖等原有自然生態體系,構建城市生態水網。到2020年,惠州水域面積率不低于10%,城市建成區綠地覆蓋率達到42%以上,生態岸線恢復率80%以上,減輕城市熱島效應。針對“水環境”改善方面,《規劃》提出通過岸線截流和黑臭水體治理等方式,2020年后達到建成區年徑流污染控制率6成以上,總體上消除黑臭水體目標。
具體到建設規劃分區層面,《規劃》依托區域的生態格局和功能分區等,將惠城、仲愷的海綿城市建設分區分為海綿生態保護區、海綿生態涵養區、海綿生態緩沖區、海綿建設提升區、海綿建設修復區等5個類型。
例如在山區和水庫、河道和農田等生態脆弱區域則劃分為“海綿生態保護區”,嚴禁對區域內的水體空間進行侵占和破壞。在市區江北、金山湖等規劃建設用地區域為“建設提升區”,要求根據場地的資源環境條件適度開發,建成海綿城市區。
建立考核激勵機制鼓勵改造老舊城區
記者了解到,自今年起,我市新開工建設的公用配套和建筑等均需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要求進行,其他建設項目并未設置硬性要求。
根據《規劃》,將把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列為市政府對各縣(區)政府(管委會)工作考核內容,所有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必須嚴格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進行建設。
其中,主動按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改造老舊城區的縣(區),可以在政府考核中適當加分。由財政、發改、住建、水利、環保等單位組成績效考核組,建立科學的海綿城市建設考核獎勵辦法,根據項目建設完成情況、工程質量和成果評估情況進行考核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