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依水而居、因水而興”,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特色。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居住在這里的老百姓發現,自己口袋里的錢多了,卻面臨著水資源困境。“水鄉的雨季應呈現一派花影婆娑、粉墻黛瓦、煙雨迷蒙的美景。下雨時像海綿一樣把水吸住,需要時再把水放出來。不能讓水的問題成為水鄉的減分因素。”昆山市住建局局長周繼春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系統解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
今年10月,昆山代表團將參加2016年世界水大會,并在城市領導者論壇上,作為4個示范城市之一發言。“與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水資源管理歷程相比,昆山海綿城市建設才剛起步。從2009年至今,經過數十個項目的探索和實踐,越來越感受到在項目中把海綿技術落實到位,是建設者表達對城市、對土地熱愛的最佳途徑。”周繼春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最關鍵的是認識的轉變,要從人定勝天、過多依賴工程技術手段轉變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國際化合作“取其精華”
2010年,昆山率先在與美國合作的杜克大學昆山校區建設中,全面實踐了美國低影響開發(LID)技術,這也是其海綿城市建設跨出的第一步。
“我們不僅僅能從春花秋葉中,更能從水漲水落帶來的環境變化中,體驗四季的輪回和自然的脈搏。”在杜克大學昆山校區讀書的周涵說。
杜克大學設計師龐會濤告訴記者,該校的雨水設計考慮收集整個場地的雨水,雨水經過初期截留,流入地塊西側的花園池,并通過沉淀、爆氧、植物吸收,最終進入以微生物為媒介基礎的地下滲濾系統,水質達到四類水標準,用于清水花園的流水瀑布,可供人觀賞和接觸,之后再流入中央水池。校園內,每一處景觀都是一個小海綿體,組成了杜克大學這個巨大的海綿體,在整個城市中成為改善水質、緩解雨水徑流的生態細胞。
2011年,昆山與澳大利亞水敏性城市合作研究中心(CRCWSC)主任Tong Wong教授合作,在天豐時代廣場設計中,探索應用澳大利亞水敏型城市設計技術。2014年,與CRCWSC簽署協議,昆山正式成為CRC的國際科技孵化城市之一,每年將從其年度項目規劃計劃和工程計劃中至少找一個大型綜合項目與CRC研究與合作,展示最新的水敏設計理念和實施相關創新技術。
本土再創新打造昆山特色
“我們之前在城市化建設中,能硬化的就硬化、能抬高的就抬高、能快排的就快排,但這種粗放的方式雖然滿足了快速建設發展的需要,但對水文環境帶來很大的破壞。而古人在建筑工程中非常尊重自然,利用下凹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增強雨水調蓄功能。”在學習國際先進的雨洪管理經驗時,昆山財政局副局長夏明軍發現國外的理念與中國古人的做法十分類似。海綿城市不僅是觀念的轉變、理念的回歸,更是對脆弱水文生態的修復,是在發展和自然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當然,再先進的雨洪管理經驗都不可能直接套用,而是得分析本地特色,進行再創新。針對存在的問題,昆山打造了一套解決方案,主要包括:賦予園林綠地景觀更多生態功能,如水質處理、水文調節、微觀氣候改善和蓄水滯洪;對雨水中的污染物質提出具體的處理目標,并按目標科學設計,實現雨水排放的精細化管理等。
周繼春指著洪水重現期坐標圖解釋,面對雨水大小,進行圩區策略的調整。如一年一遇的雨水,要維持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狀態;利用管網和植被洼地,可以管理2-5年一遇雨水,也就是小排水系統;而百年一遇的洪水,則需要藍綠走廊行洪通道來應對。
昆山中環高架雨水收集處理系統是全國首例高架生態修復系統,市住建局海綿辦王世群告訴記者,利用高架下道路綠化分隔帶建設生態滯留池,處理高架匯集雨水,削減面源污染,并緩解城市內澇,同時結合道路沿線綠化、水系建立綜合生態廊道,并在沿線重要節點打造多能生態公園,修復城市生態系統,提升城市的宜居性。雨水花園的運行監測結果顯示,污染物去除效果較好。
“三低”核心技術觸發產業革命
夏明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整體,理論上并沒有單獨的建設項目。財政起到的是引導作用,讓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入當地目前及未來的規劃中。
讓周繼春自豪的是,昆山已逐漸探索出海綿城市的核心經驗,即積累蘇南高度城鎮化、經濟發達地區的低成本、低能耗、低維護的“三低”技術。“各種城市病需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解決,打造復合的多重功能的公共空間也許是海綿城市成功的關鍵,也是讓建筑、景觀等其他行業積極主動參與的關鍵。”周繼春表示。
如何實現“三低”?周繼春舉了個例子,一般城市道路兩旁都有機非分隔綠化帶。那么,何不把綠化帶打造成“呼吸”的海綿?經他初步測算,一段30米長的3車道機動車路面,在綠化帶中植入一個5米×2.5米海綿模塊化箱體,來處理機動車道的雨水,只占4%左右的匯水面積,面源污染物去除率可達70%,而成本并不增加。“這個箱體所在的綠化帶相當于一個車道,也方便今后馬路再拓寬的城市改造。”
周繼春口中的模塊化箱體正是昆山海綿城市產業化重要途徑,實現防水、排水、蓄水、過濾等功能。目前,昆山市建設工程檢測中心與東南大學聯合成立了江蘇省東南海綿設施績效評估有限公司,結合澳大利亞水敏型城市技術和本地實際,指導本地預拌砂漿企業生產雨水處理設施所需填料,探索海綿項目填料工廠化生產,現已試點運作。“海綿體模塊工廠化生產,成本能減少1/3。”
記者采訪得知,實現產業化的過程也是艱難的,不僅是規劃策略,也體現在設計和工程實施的無數細節中,這對昆山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技術突破。記者朱夢笛通訊員蘇彩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