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記者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采訪了解到,歷經幾年的努力,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目前已完成青島市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西海岸新區、紅島經濟新區、藍色硅谷核心區、即墨市、膠州市等區(市)的地下管線普查及信息化建設工作,管線普查總長度累計達到2萬余公里。同時,以全國地理國情普查成果為基礎,初步建成青島市綜合地下管線數據庫。
由該院開發的集“內業與外業一體化”、“二維與三維一體化”、“地上與地下一體化”的青島市綜合地下管線信息系統已經為地下軌道交通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以及海綿城市總體規劃設計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及信息平臺保障。 為解決地下管線資料分散、數據成果不完整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單一等問題,青島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于2012年5月牽頭組織、率先啟動了青島市新一輪地下管線普查與信息化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 承擔此項任務后,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先后投入了300余人和大量的儀器設備,做了多方面的創新。他們創新了管線隱蔽點的開挖方式。為減少交通壓力,該院提出結合年度道路掘路計劃開展地下管線開挖驗證工作的思路,即在建設部門開挖道路鋪設新管線的同時,技術人員現場驗證探測多類管線的精度,不僅大大降低了地下管線開挖成本,而且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他們創新了地下管線探測的技術手段。技術人員對采用常規技術手段探測效果不佳的管線進行特殊處理,對管線儀探測信號較弱的金屬管以及一些非金屬材質管線,采用地質雷達、釬探等多途徑、多種技術手段進行探測;對埋設較深或淤泥堆積的排水管線,采用管道CCTV視頻檢測系統或管道潛望鏡進行井下作業;在黃島區管線普查過程中,針對石化區密集架設在空中的石油管線,采用激光三維掃描技術和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技術聯合作業,經數據處理后獲得實景三維模型。
技術人員還創造性實行地下管線普查成果“兩個閉合”。第一個“閉合”是確保普查資料從哪兒來回哪兒去,把更新后的地下管線數據反饋給各管線權屬單位,請他們審核檢驗,根據檢驗意見核實后集中整改,最終形成雙方一致認可的精確數據成果。第二個“閉合”是在后期動態更新過程中,管線測量單位從數據庫中調取地下管線數據經外業探測、內業處理及檢查合格后,利用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更新到數據庫中。
目前,青島已經依托市勘察測繪研究院組建地下空間地理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當前,該中心正致力于研究城市地下空間數據標準體系建設、空間數據庫建立與管理、信息管理平臺建設等,力爭為青島市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提供全方位的技術保障,促進城市地上與地下協同和可持續發展。(記者張庶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