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綿城市能否解決我國內澇問題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有數據顯示,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中,有19個城市出現內澇。被委以解決內澇重任的“海綿城市”被認為是錯誤的理念。
對此,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表示,“海綿城市并不是一天就建成,其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需要城市各個基礎設施推進更新,相互配合。的確,此次陜西西咸新區,在同樣的降雨條件下,海綿城市試點區域灃西新城無明顯內澇,非試點區灃東新城卻出現了大面積內澇積水,形成鮮明反差;四川遂寧對阜豐巷老舊小區進行“海綿化”改造后,小區內澇積水點得到有效控制,以往只要下雨小區就淹水沒腰的情景不再。再比如試點城市三亞市,2015年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今年第三號臺風“銀河”在海南島登陸,三亞一度開啟了大風大雨的模式,但市民們卻發現,往年最容易積水的幾條主干道路面和平時相差無幾,出行很順暢。
“海綿城市”也稱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余孔堅表示,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其實是一種“全局式”的水循環概念,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城市建設的同時,充分利用大自然水循環的特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局面。大力建設海綿城市,不僅可以解決當前多發的城市內澇災害、雨水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等突出問題,還有利于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給城市帶來綜合生態環境效益的同時也給百姓的公共出行和休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進入試點范圍的30個城市,大都屬于一二線城市,城市的建設已具規模,后期的海綿城市建設大多是在已建成的基礎進行改進,對已經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治理,所以這種建設成效并不能一蹴而就。余孔堅指出,海綿城市的建設應該從源頭開始,從國土區域系統地考慮,在更大范圍內跟水利、農業等整體的系統治理結合在一起,而不應該只局限在城區的范圍來解決。要系統疏通自然水系之筋絡,建立生態基礎設施,才能讓一些城市告別“一下雨就看海”的尷尬境地。余孔堅認為,海綿城市作為一種新理念,無論地方還是中央,目前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要看到成績,也要看到差距。看到成績,是為了總結經驗,更好、更快的推進建設;看到差距,是為了找到問題,從源頭上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加強生態城市的維系建設,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作者: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