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讓城市像海綿一樣能吸水……9月28日,在中共烏魯木齊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烏市要實施“海綿城市”工程。
所謂“海綿城市”,就是城市要像海綿一樣對雨水呼吸自如。將城市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遇到有降雨時,市政工程能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的時候再把吸收的水“吐”出來,加以利用。
烏魯木齊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要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利用,實施“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建設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和管線綜合動態管理系統,完善水、電、氣、暖等官網設施。
細心的烏市市民一定會注意到:10幾年前,烏市一些路段開挖很頻繁,今年開挖鋪設電纜,過一兩年開挖又鋪設天然氣管線。黨代表、烏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樊新和說,“經常有人形容烏魯木齊道路像拉鎖,今天電力明天管水,始終清靜不了,今后城市綜合官網建設避免隨意開挖。”
根據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標準要求,城市年平均降水量應不低于400毫米,按照這個標準干旱少雨的烏魯木齊市達不到,但是標準不達標并不是說烏市不可以搞“海綿城市”,目前烏魯木齊市已在為申報“海綿城市”做準備。(首席記者 于江艷 劉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