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光明新區明湖城市公園內,市民在休憩。明湖城市公園是光明海綿城市項目之一。光明通記者 霍健斌 攝
進入2016年,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的進度明顯加快,市政府正式成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印發實施方案。而在深圳的西北部,光明新區是目前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這也是深圳成功申報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重要基礎條件。
海綿設施每年節省15%雜用水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指的是城市能夠像海綿體一樣具有吸水、蓄水、釋水的能力,具體來講則包括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近日,一場磅礴的雨后,記者走進了光明新區鳳凰城的一處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市政道路38號。乍一看,這條路與常見的瀝青路面并無兩樣,可事實上,與其他路段雨后會淤積雨水不同,這處排水型瀝青路面上,完全看不到積水的影子。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任心欣解釋道,這條馬路正是全市第一條以“低影響開發理念”開展設計進行建設的海綿型道路。與普通馬路不同之處,在于整條馬路上沒有一個雨水箅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隱藏在路邊的“開口”立緣石。立緣石可將路面上的雨水通過豁口匯聚到旁邊的生物滯留帶,通過滯留、蒸發、凈化沉淀后,再排入市政管道。而瀝青路面本身具備排水、防滑、降低噪音等作用,雨水也能從瀝青層底部排入生物滯留帶,從而不在路面積水。
任心欣表示,如今的38號路,通過建設海綿設施,排水能力由原設計的2年一遇提高到4年一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60%,雨水攜帶的污染物中的懸浮物可減少一半以上;年節約15%的市政雜用水,生態效益明顯。
借鑒德國經驗建設海綿城市
日前,光明新區召開為期兩天的中德海綿城市項目交流研討會。此次交流研討會讓新區對德國水環境、水資源等方面的管理有了深入的了解。光明新區將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借鑒德國的先進經驗與嚴謹思維,高質高效地完成海綿城市建設,使其成為新區“國際化現代化綠色新城”建設目標的重要成果之一。
據了解,德國擁有發達的地下管網系統、先進的雨水綜合利用技術和規劃合理的城市綠地建設。德國的城市規劃水平全世界有目共睹,在城市環水建設方面,德國不僅擁有發達的地下管網系統、先進的雨水綜合利用技術,還有規劃合理的城市綠地建設,這一切使得德國海綿城市建設成效顯著。
研討會上,德方專家分享了其在流域污染、污水處理、供水安全、能源供給、土壤保護等工作上的成就。一位與會者表示,德方專家在專業領域上的報告,如多曼教授的黑臭水體治理、派切爾博士的暴雨防洪排澇實踐、烏倫布洛赫先生的地下市政工程發展以及派切爾博士的管網系統控制實踐等,對于光明新區的海綿城市打造十分具有啟發性。
光明新區與德方就明湖城公園、塘家面前壟及光明綠環項目等海綿項目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雙方還到華星光電、塘家面前壟排洪渠、明湖城市公園、38號路等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進行現場勘探。
據了解,《光明鳳凰城開發指導規劃》提出以海綿城市理念為發展框架,串聯起山、水、田園等自然生態要素,建構鳳凰城內的“綠環公園項目”。今年4月份以來,以光明鳳凰城為試點區域,深圳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海綿城市建設不僅僅是國家提倡的口號,更是城市發展的實際需要。在成功申報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后,新區還需按照國家要求推進各項建設,在未來三年里接受定期考核,但毋庸置疑的是,海綿城市建設不會成為新區重擔,反而會成為各大項目建設最強有力的推手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