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與良心。在秋高氣爽的季節,山西迎來了下水道的重大變革,首個地下管廊工程近日在太原晉源區開工,雖總長度僅為10.405公里,但它對太原智慧城市的升級卻意義非凡。常在國外電影里看到的寬敞下水道終于在家門口就可以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開始,更是一場良心的考驗。
關于城市地下管道的苦惱與詬病,幾十年來一直不絕于耳。雨季排水不暢,城市內澇嚴重,成為城市難治的“通病”。不僅是下水管不給力,地下各種管線的修理和鋪設也都各自為政,好好的馬路,誰想開膛破肚就來一刀,拉鏈路補丁路成了城市抹也抹不平的瘡疤。這些內在的沉疴縱是外表再繁華,也常常掩蓋不住其脆弱,任何一個小小的梗阻,都會引發人們出行的不暢甚至整個城市的癱瘓。對此,李克強總理一針見血地說:“我們的城市建設,地下的問題是發展中更大的短板。”現在,地下管廊終于來了,歷史欠賬終于要開始慢慢還了。
地下管廊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就是將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的地下隧道空間。日本人叫它“共同溝”;國內有媒體將它描述為“城市的經絡與血脈”,一個人如果經絡和血脈不通,則會百病纏身,一個城市亦如此;還有人稱它為“城市的生命線”,既是生命線,就是生存的紅線,就是要當生命一樣去守護。
為什么這樣一個如此舉足輕重的“共同溝”到現在才走到我們身邊?眾所周知,“里子”是看不見的,一個城市,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往往沒有“心力”去發展下水道。心就是責任心、良心;力就是發展力、財力。正因心力的不足,中國的地下管廊比1833年誕生于法國巴黎的第一條管廊晚了一個多世紀,山西又比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晚了十到二十年,好在,我們正在迎頭趕上。2015年8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正式公開,全國地下管廊的建設正在迎來高潮,各種管線分割自治的混亂局面即將結束。今年7月份,李克強總理在南方指揮防汛時,更是在48小時內3次提及地下管廊。明確要求各地要下決心補上城市地下管廊和小型水利工程這“兩大短板”,不僅政府要加大投入,更要充分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建設。
地下管廊項目是一項投資巨大的新生事物,平均每公里需要1.2億元,如何破解資金難題,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吸引社會投資,考驗著政府部門的智慧和擔當;如何保證工程的質量,考驗著施工單位的品質和良心;建成后如何科學運營,考驗著各家管線部門的全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此次,山西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情況下,仍然投資近20億元開工地下管廊項目,一方面是城市發展倒逼、國家戰略推動;另一方面責任心良心已不容再有推卸和遲疑。這都體現了政府的責任與擔當。同時,我們還應該意識到,地下空間是巨大的潛在資源,地下管廊并非只有投入而沒有收益,否則李嘉誠也不會在歐洲投資水、電、煤等公用基礎設施。太原市此次資金來源采取的PPP模式,拉動了社會資本投入,也正基于此。還有媒體報道,國內最先進的珠海市橫琴開發區地下管廊投資20億元,直接經濟收益80億元,更是給人以信心。
一個城市,“面子”是風貌,而“里子”則是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撐起“面子”;只有把“里子”打造成真正的良心工程,才能不愧對子孫,才能在歷史的注視中不失顏面,才能像巴黎的地下管廊一樣百年之后還能成為旅游景點。地下管廊作為一項姍姍來遲的事物,關乎民生,關乎民心,關乎城市建設的百年大計,萬不可辜負。 陳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