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有個“地底世界”——北環環隧地下綜合管廊,智能停車、垃圾處理、監控指揮……三層環廊系統功能齊備。這是全市首個涵蓋城市道路交通與市政職能于一體的地下三層環廊,由北京新奧集團規劃、設計、建設。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北環環隧于2013年底主體完工,正在試運行階段,預計將在明年投入使用。
 管廊三層分明
“今年‘7·20’暴雨,北環環隧里一點兒水都沒有。”北京新奧通城房地產開發公司辦公室主任許健雄說,這個小例子說明了這個三層環廊系統的“先進”。近日,記者探訪了尚未正式啟用的北環環隧,在巨大的地下空間里,行車道層、設備夾層、綜合管廊層三層分明,既有機動車通行的交通廊道,又有智能停車體系,還有水、電、氣、垃圾等管線集于一體的地下綜合管廊,儼然一個秩序分明、運轉高效的“地下王國”。
  停車智能快速
許健雄介紹說,北環環隧實現了地下交通、建筑空間、綜合管廊系統的有機結合,通行車輛將被引入地下,實現人車分流,緩解該區域的地面擁堵,地面上的市民將可享受更愜意無車的綠色出行環境。而開車的市民也不用擔憂停車難了,有了這么大的地下空間,加上北京新奧集團打造的智能停車系統采取前進出入庫方法,市民只需把車停到門口,立即由智能科技將車“邊停邊旋轉”到停車位,平均停車時間只用57秒,大大縮短了停車時間。
  垃圾真空回收
地下綜合管廊很奇妙,將水、電、氣、垃圾等管線都藏在地底。過去是什么樣的?每個單位各自為政,每遇到需要維修護理,就要對路面“開膛破肚”,形成一道道“馬路拉鏈”。有了地下綜合管廊,城市就不用反復開挖路面、導致管線事故頻發了。在北環環隧,記者了解到,這里已建成國內首條區域真空垃圾回收艙,能以每小時70至80公里的速度吸入垃圾輸送至管網,完全自動化操作保證了垃圾從收集、運輸到處理的完全封閉,杜絕二次污染,讓通州新城的商務中心區“告別”垃圾箱。
  享受青葉伏波
在北環環隧的地面上,北關大道跨通惠河橋以“柳葉”為設計母題,展現水鄉“柳葉隨波”、“龍舟撐出柳蔭來”的意境,通州市民未來可在無車的環境里享受“青葉伏波”美景。北關大道跨北運河橋則寓意為“千荷瀉露”。這兩座景觀橋梁已基本完工,計劃今年底全部完工,建成后將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標性建筑物。
記者了解到,本市目前共有五條建成和在建市政綜合管廊,其中奧體文化商務園區地下綜合管廊、商務中心區北環環隧地下綜合管廊等三條管廊,均由北京新奧集團負責設計、投資、建設和管理。作者王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