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地處江南水鄉,因水而美麗,而城市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五水共治,治污先行”,要大力改善城區水環境,關鍵在于管住污水、治好污水,進行處理凈化,避免直排。
一個劃時代的巨變
走進市城管局供排水集團下屬排水公司南區污水處理廠,這里綠樹環抱、芳草如茵,藍天與碧水相映生輝。如果不是粗格柵、生反池、二沉池等標示牌的指引,很難讓人將這里與污水處理的字眼關聯。而這里就是寧波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每天可將24萬噸城市污水凈化處理。記者了解到,南廠三期擴建工程將于本月開工,屆時擁有日處理生活污水32萬噸能力,同步對現有兩期進行提標升級,出水水質將達污水排放標準一級A,各項污染物去除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自1999年第一座污水處理廠———江東北廠投產以來,17 年間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今年5月,該市已投用城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廠(含鎮級污水處理廠)25家,總處理能力191.1萬噸/日,其中中心城區 10家,處理能力117.6萬噸/日。如投資6.91億元的南廠(日處理規模24萬噸),是省“百億生態工程”之一;投資5.84億元的新周廠(日處理規模16萬噸),服務面積高達230平方公里;投資5.4億元鎮海北區廠(日處理總規模20萬噸),是市區首座出水一級A指標的污水處理廠……
當前,寧波污水處理行業工程建設任務依舊繁重,融資壓力較大。除了要新建污水處理設施外,還要對原有的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
提標改造,不是多凈化幾遍的問題,而是整個凈化工藝都要發生變化。省環科院的專家說,這就像百米短跑一樣,專業運動員每提高0.01秒,背后是成倍的付出,這需要大量的資金。
雖然一級A指標已是國內最嚴污水排放標準,但寧波自我加壓,計劃到“十三五”末,全市縣級(含)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類四類水的要求,這在該市污水處理領域又是一重大舉措,走在了全省前列。
看污水如何變廢為寶
寧波水資源十分緊張,水資源開發強度已經超過了國際公認的紅線。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對水體治理提出建議:要重視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高水資源再生利用率。
目前該市污水處理廠再生水生產能力為37萬噸/日。2015年起,市供排水集團下屬排水公司探索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回用,開展了再生水作為環境用水應用研究與示范課題項目。依托江東北廠2萬噸再生水生產能力,利用水生植物河道生態修復試驗,成為國家住建部科技示范工程立項項目。研究證明,再生水不僅為河網提供了常態、穩定的生態補水,且恢復“天然活性”后的再生水,對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具有貢獻作用,下一步還將進行大流量、長時間運行測試。
再生水生產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的北侖巖東排水公司,地處臨港大工業產業地帶,早已成為當地企業爭相購買使用的“香餑餑”。公司以寧波鋼鐵、臺塑熱電等臨港工業用水大戶為主要輻射點,以景觀環境用水、城市雜用水等為補充,使再生水成為“第二水資源”。
“互聯網+”漫步智慧云端
污水處理廠建設是根本,運行是關鍵。市供排水集團建立了一套智慧排水體系,采用計算機、數據庫和圖形顯示技術,構建起一套自動化過程監控系統,實現污水處理廠的精細化管理,操作人員只要利用中央控制系統,就能全面了解廠區的運行狀態。
為確保出水穩定達標,市排水公司投入大額資金,建成BOD、TOC檢測室等14間,購置原子吸收儀、氣相色譜儀等90多臺,具備了省實驗室計量認證的168項檢測能力,為水質合格達標裝上了一雙“鷹眼”。
“污泥圍城”是困擾國內許多城市的難題,集團排水公司又投資2000萬元,建造污泥處置項目,采用最新的污泥干化技術———生物瀝浸、板框壓濾法。處置后污泥含水率60%以下,運送到熱電廠焚燒,實現無害化、減量化處置,還有部分污泥用于堆肥,實現了資源化處置。同步建設應用寧波首個生物土壤法除臭技術,通過生物濾層過濾作用將臭氣分子降解成無害、無氣味的無機分子,為附近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市民之聲
近年來,寧波的“五水共治”鏗鏘有力,讓我們感受到了獲得感,特別是污水處理規模日益增加,出水水質不斷提升,我認為這個朝陽行業前途光明、百姓支持。
(城管義工 周鵬飛)
污水處理廠生產出來的再生水是寶貴的資源,首先得讓人們轉變“偏見”,讓企業主和市民覺得再生水的確是安全的。政策上的引導支持和市場價格的調節也十分必要,還要平衡供需雙方。另外,利用新技術使用水資源、科學管理水資源,也是提升再生水利用率的有效途徑。
(萬科金色水岸小區居民 史趙侃)
今年的“世界水日”,我和老媽參觀了南區污水處理廠,這些黑乎乎的污水經過過濾、生化處理、消毒處理,最終變成了清澈透明的水,目睹了“污水變清”的奧秘。希望大家節約用水,減少生活污水的排放。
(鄞州區德培小學學生 林一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