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塌塌”——在蘭州連續出現路面塌陷后,在廣大網友的口中這一不雅稱號頻頻出現。
入秋以來,特別是到8月下旬,在連續降雨過后,蘭州城區多個路段短時間內集中塌陷。“路塌塌”這一調侃的背后,是市民對出行環境的深深憂慮,和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嚴肅拷問。
“從現場勘查來看,這條管道已經破漏很長時間,路基下方全是空洞,正是由于路基有著足夠的強度,反而導致真正的病害被隱藏起來。”
在許多市民的印象中,蘭州從來不是一座以基礎設施建設領先而聞名的城市。但在人們的記憶中,蘭州也從沒出現過今年夏秋如此集中的路面塌陷狀況。
7月17日晚,一夜的降雨,洗去了持續多日的炎熱。18日早晨,許多市民發現南環路西北民族大學西門前20多米長的路面出現塌陷,東向西行駛的車輛通行受阻,堵車的長龍一直延伸到市政大坡南口以東路段。
塌陷發生后,蘭州建投集團委托蘭州市政建設集團對塌陷路段進行搶修。在完成現場勘查、制定方案后,經過連續多日的緊急搶修,該路段于7月22日晚完成搶修恢復通車。
然而,7月24日凌晨的一場強降雨過后,剛剛修復僅2日的該路段再次發生塌陷,這次塌陷的路面緊貼7月18日的塌陷區域,新鋪設的柏油路面下露出深深的空洞。
7月26日,記者走訪該路段搶修現場時,蘭州市政集團一位搶修負責人告訴記者,7月18日該路段塌陷后,施工人員在開挖過程中發現,塌陷路面下方的雨水管道內填滿了泥沙,由于管道堵塞,從皋蘭山上流下的山洪從雨水管的破漏處溢出,導致路基下方土體流失,最終引發路面塌陷。
“但這還不是真正的原因。”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減輕影響盡快恢復通車,上次搶修過程中對堵塞的雨水管道進行了更換,并未繼續深入查找其他病害。“7月24日第二次塌陷后,我們意識到這一路段可能存在更大的病害。”隨后展開的開挖勘查印證了這一擔憂。據其介紹,導致該路段連續塌陷的根源是路面下方一條長期破漏的上水管道。
記者也在搶修現場發現,這條上水管下方有一大片縱貫塌陷區域的空洞,一米多厚的路基懸在空洞上方。“從現場勘查來看,這條管道已經破漏很長時間,路基下方全是空洞,正是由于路基有著足夠的強度,反而導致真正的病害被隱藏起來,直到近期的連續強降雨加劇了地基下方土層的破壞,最終才讓真正的病害以路面塌陷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找出“病根”后,搶修人員對這條PE材質的上水管道進行了修復加固,隨后對路基進行了高強度處理。7月28日,所有搶修全部完成,至少從目前來看,這一連環塌陷路段再未出現病害跡象。
“剛剛張掖路塌方,寶寶受驚而逃,誰知途經南環路段肉聯廠,又逢馬路塌陷吞下轎車。”
7月27日上午9時,鹽場堡丁字路口南向北方向100米處路面塌陷,一輛攪拌車陷入其中;10時許,東崗東路氣象局門口西向東路面發生塌陷,塌陷面積約2平方米;11時許,渭源路南口附近一井蓋周圍塌陷,一輛小轎車陷進其中。
8月22日夜間開始,蘭州市入秋以來的第一輪持續降雨來臨。
8月23日上午8時許,洪門子小吃街門前人行道道路塌陷。
當日下午2時56分,張掖路步行街隍廟東南側人行道突發大面積塌陷,4名行人墜入2米多深的陷坑。
當日下午4時許,南環路杜家溝橋西100米處路面塌陷,一輛甘N牌照的轎車掉入陷坑,車體多處受損,司機被送往醫院救治。
當晚8時許,大砂坪甘南花園門口一輛混凝土罐車在行駛過程中遭遇路面塌陷,車身后半部落入陷坑,司乘人員幸未受傷。
“剛剛張掖路塌方,寶寶受驚而逃,誰知途經南環路段肉聯廠又逢馬路塌陷吞下轎車。”城區道路一日四塌,疑惑、驚恐的情緒在市民心頭彌漫,這樣的吐槽段子也開始刷屏,更多的網友則為蘭州起了個新的名字——“路塌塌”。
8月25日上午9時,一輛滿載乘客的4路公交車自東向西行至瑞德摩爾準備進站時突遭路面塌陷,右后輪陷入坑內。當日晚10時30分許,西津西路下立交西向東出口10余米處路面塌陷,七里河環衛局一輛正在作業的環衛清掃車尾部掉入陷坑。
而到了8月30日,路面狀況向來良好的酒泉路也發生塌陷。當日下午3時許,酒泉路北口東半幅路面突然塌陷,形成一處3米多寬、近8米長的陷坑。
“不知何種原因,這臺雷達探測儀未能對該路段可能存在的地下病害做出準確詳細的探測,下一步我們會采用新的探測儀器繼續進行探測。”
從同一路段一周內兩次塌陷,到主城區一日四塌、3天內6起塌陷、8天內7起塌陷,面對頻繁、集中的塌陷,無數市民紛紛發問,蘭州開啟“塌陷模式”究竟為哪般?
8月23日下午張掖路塌陷發生后,省委副書記、省長林鐸,省委常委、副省長李榮燦分別作出批示,要求查明原因,研究塌陷區整治方案,并對張掖路步行街其他區域進行排查。
此后,蘭州市相關部門邀請專家組對張掖路塌陷現場進行調查。8月24日,蘭州市委宣傳部公布張掖路塌陷原因,專家組分析認為,造成塌陷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張掖路步行街地下管線回填不密實,塌陷區段工程建設頻繁,地下管道密集;其二是張掖路步行街地下雨污水管道存在滲漏;其三是步行街地面雨水明渠變形,有滲漏,地下管道周圍土體流失,造成局部空洞,8月22日夜突降大雨,加劇對路基土體的沖刷,最終引起路面塌陷。
蘭州晨報記者注意到,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在實地查看大砂坪甘南花園門口道路塌陷及搶險情況后,也要求相關部門采用先進的雷達探測技術,對近郊四區主干道做一次“地毯式”安全排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徹底消除安全隱患。
為了解其他幾處路面塌陷的原因,記者走訪了城建、市政等部門,這些部門均表示,張掖路塌陷發生后,市區道路塌陷問題的相關信息將由蘭州市委宣傳部統一公布。
記者從市政部門了解到,根據省市領導的相關指示,在張掖路步行街塌陷區完成“保護性回填”后,市政部門已租用了一臺雷達探測儀對該路段地下狀況進行探測,“不知何種原因,這臺雷達探測儀未能對該路段可能存在的地下病害做出準確詳細的探測,下一步我們會采用新的探測儀器繼續進行探測。”
“要想根治路面塌陷,除了制定詳細計劃,逐年分批次、高標準對主次干道進行大修外,還要加快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步伐,徹底解決馬路頻繁開挖的現狀。”
記者注意到,多位網友梳理事故后指出,近期發生的路面塌陷有一個較顯著的特點,即塌陷路段多位于軌道交通施工沿線。許多網友由此發出疑問,路面塌陷頻發,是否跟軌道交通施工有關?
記者走訪時,城建、市政等多個部門以及部分參與張掖路塌陷調查的專家組成員都認為,蘭州城區近期發生的塌陷,是多種原因綜合影響,特別是特殊的地質結構導致的結果,是否與軌道交通施工有所關聯,需要通過詳細的科學實驗來分析。
甘肅中建市政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項龍江也認為,從事故現場勘查情況來看,近期蘭州市區路面塌陷的主要原因,還是特殊的地質結構和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滯后所導致的。項龍江告訴蘭州晨報記者,蘭州市地表土層以黃土為主,黃土層最典型的特點,就是遇水后流失嚴重,“在路面塌陷之前,蘭州恰恰經歷了強降雨,路面下方的土體流失嚴重,路基下方出現空洞,出現塌陷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蘭州市主次干道下方管線密布,比如蘭州市委宣傳部公布的張掖路塌陷原因中,也明確指出路面下方管線繁多、回填不密實。項龍江告訴記者,正是由于路面下方管線密集,且許多自來水、雨污水管道老化嚴重,跑冒滴漏現象普遍存在,長期如此,更加導致管線周邊土體流失形成空洞。
上述不愿具名的專家指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蘭州市區交通主干道大部分早已過了大修期,超期服役加上幾乎每年開挖敷設管道,導致路基層不堪重負。
“路面頻繁塌陷是對蘭州市城市道路基礎設施欠賬的一次提醒。”該專家認為,“要想根治路面塌陷,除了制定詳細計劃,逐年分批次、高標準對主次干道進行大修外,還要加快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步伐,徹底解決馬路頻繁開挖的現狀。”師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