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滲、蓄、滯、用、排”五位一體的新型城市雨水處理系統,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這是日前廣州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廣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6-2020年)〉的決議》(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的有關“海綿城市”建設標準。
明珠灣區(靈山島尖)作為廣州首批九個“海綿城市”試點片區之一,在建設市政道路的過程中采用了透水混凝土、透水磚等鋪裝材料,使其成為緊扣島尖雨污分流系統的一環,雨水進入路面結構后經管道輸送至天然雨水處理廠,處理達到雜用水水質標準后可用于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等,實現雨水循環再利用。
16分鐘吸干一瓶水
8月12日,靈山島尖江靈北路約一公里長的示范路段上,由灰色花崗巖鋪裝而成的人行道和透水混凝土鋪設的紅色自行車道相得益彰。這一示范段的落成,標志著靈山島尖“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正式落地。記者看到,示范段到路兩側均設置有2米寬的自行車道,車道下層為水穩層,鋪有可透水的碎石和沙土,上層鋪設約8厘米厚的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是由碎石、強固劑等攪拌而成,相較之下孔徑更大,雨水可透過路面直接滲到水穩層。
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究竟有多強?記者現場做了個實驗,下午4點30分,多云天,將一瓶含量為380毫升的水倒在厚度為8厘米的透水混凝土路面上,只見路面隨即冒起了小水泡,水并沒有大面積向四周擴散,而是沿著路面上細小的孔徑緩緩滲入下層面,僅2分30秒,路面上的積水就已排干,秒表計時到16分鐘時,路面已經恢復到實驗之初的樣子。
“海綿道路”布滿靈山島尖
據了解,靈山島尖在規劃打造“海綿城市”之初,就確定在道路、廣場等區域的鋪裝材料上下功夫,“通過市政綠地、人工濕地、人工湖等多種方式,配合使用透水鋪裝、碟形邊溝等多種措施,達到納蓄雨水,減少地表徑流,減輕城市排澇壓力的目的。”中交城投總承包工程部主管許鵬告訴記者,就市政道路上的人行道+自行車道+盲道而言,共設計了兩種不同的鋪裝材料組合方式。在城市主干道、濱水景觀大道上使用花崗巖+透水混凝土+黃崗巖盲道磚的組合;而在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上,則采用透水磚+透水混凝土+混凝土盲道磚,形成多孔徑下水,打造屬于靈山島尖特色的“海綿道路”。
靈山島尖“海綿道路”形成了一個整體的透水系統,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典型“海綿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以建筑、道路、綠地等為載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既涵養了地下水,凈化了水質,又可以改善微氣候,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可謂一舉多得。
50年一遇暴雨可速排干
鋪裝材料的應用僅僅是靈山島尖“海綿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記者了解到,靈山島尖的基本設計理念是“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通過模擬自然過程,使得城市像海綿體一般,有水時積存,無水時釋放,通過自然滲透減緩雨水排放速度,過程中水體得到自然凈化,從而起到充盈地下水、水資源循環利用、水生態修復等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對島尖上原有水環境的改造就顯得尤為重要。規劃顯示,靈山島尖的城市綠地比例將不低于30%,在保護原有河涌的基礎上形成兩縱兩橫、東側環形共8條河涌,在南北兩岸設置5座閘橋,針對漲退潮、暴雨等情況適時開關閘門攔洪、泄洪,并設置一個泵站進行強排,避免最大暴雨時的徑流量。
在此基礎上,靈山島尖形成調蓄、自排、抽排相結合的排澇系統,并通過豎向標高體系的設置,達到親水地塊實現大暴雨時臨時淹沒,一般地塊遇50年一遇暴雨可24小時以內排澇完畢,重要地塊、城市設施實現遇50年一遇以上暴雨可快速排干。
島尖有天然雨水處理站
雨污分流系統是靈山島尖項目建設的一大看點。在初期管道鋪設上就將雨水和污水區分開來,生活污水經管道輸送至污水處理廠,經處理達到雜用水水質標準后,用于綠化澆灌,車輛沖洗、道路沖洗、廁所沖洗等。雨污分流后能加快污水收集率,提高污水處理率,促使雜用水回收率達18.2%,避免污水對河道、地下水造成污染,明顯改善城市水環境,還能降低污水處理成本。
由于雨水污染輕,則僅需進行簡單處理,“雨洪生態園、竹林竹湖生態展示中心是島尖上天然的雨水處理站!痹S鵬指出,這里將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等來收集過濾凈化雨水,讓雨水通過種植水杉、落雨杉、粉黛亂子草、斑茅、蒲葦等濕地植物、卵石過濾層,并經由管道將過濾過的雨水接至湖泊的植物過濾槽中再排到河涌。既可作為天然的景觀用水,也可作為供給噴灑道路的城市市政用水,因此雨水經過凈化、緩沖流入河流,可以提高地表水的使用效益。記者許琛、通訊員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