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與站東路北段同步建設,高3.5米寬4.5米
還記得本報上次報道的我市首條“海綿道路”曙光路嗎?這條道路的建設單位生態科技新城又要放大招——規劃在即將開工建設的站東路地下,順路同步建設我市首條綜合管廊,開了我市管廊建設先河。
揚州將建首條管廊
計劃與站東路北段同步建設
生態科技新城新盛投資公司總師辦負責人趙四元告訴記者,按照今年城建計劃,生態科技新城將啟動站東路南段建設。顧名思義,站東路位于東部交通樞紐東,與連淮揚鎮鐵路、曙光路平行,道路北起萬福東路,南至老寧通高速,全長約4.8公里。今年啟動的南段建設北起文昌東路,計劃后年完工;文昌東路至萬福東路的北段建設,將按連淮揚鎮鐵路的建設時序推進。
規劃建設地下管廊的道路包括“丁”字形的兩段道路:南北向的為文昌東路至萬福東路的站東路北段;另一段為與之相交、基本為東西走向的夏橋路,西起站東路,東至文昌東路。
管廊規模有多大?趙四元介紹說,管廊規模一般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根據站東路及周邊規劃,站東路管廊選擇中型規模,高約3.5米、寬約4.5米,內部結構為“單廂雙室”,初步測算每公里基礎設施造價為七八千萬元。
據悉,站東路管廊方案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初步方案已得到認可,目前正在進行深化設計,實施時間將與道路同步推進。
除了雨污和天然氣管
其他管線全部進管廊“安家”
站東路管廊建成后,哪些管線將被安置進去?趙四元介紹說,除了雨污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其他如強弱電、自來水、中水、熱力管、通信管線等都將“安家”管廊。
他進一步解釋說,由于管廊的深淺隨不同地勢的高低發生變化,而雨污水的排放受重力流影響,只能由高處流向低處,所以雨污水管難以進入管廊。天然氣管道要進管廊,按照規范,必須在管廊內單獨建“室”,造價較高,所以也沒安排進管廊。
【熱點追問】
為何選擇站東路、夏橋路建設管廊?
市政管線數量多、等級高、管徑及孔數多,施工干擾少
據介紹,站東路文昌東路以北段位于連淮揚鎮鐵路線和東部交通樞紐以東,市政管線數量多、等級高、管徑及孔數多,尤其該段有2回220千伏、4回110千伏高壓電力線經過,這些高壓線都需下地,在這段道路建設管廊,統一收納適合入廊的市政管線,效益顯著。從施工難度來看,這段新建道路地下管線少,對施工的干擾也少。
為何不在整條站東路全部埋設管廊?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調研后認為,站東路南段沿線規劃的管線管徑較小,且全部為系統支線或配給管線,管徑小、埋深淺,采用直埋敷設的方式,投資小,施工簡單。如果建設管廊,管廊埋深達六七米,斷面較大,實施難度大,投資高。
在確定東西向道路的管廊時,起先也有夏橋路、韓萬河北路和文昌東路這三條道路的比選,最終因為實施難度小、與地下構造物協調、與全市管廊規劃契合度高、建設時序可控等優勢,而選擇了夏橋路。
每公里造價七八千萬,建管廊值得嗎?
解決反復開挖路面、管線事故頻發等問題
為何要開全市先河、花費每公里七八千萬的造價去建設管廊?趙四元認為,生態科技新城是正在建設的熱土,非常重視城市環境的打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也是不遺余力。管廊建設看似一次性投入巨大,但一勞永逸,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可從根本上解決各類線纜懸掛空中影響市容以及因為地下管線維修反復開挖路面。
去年8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就指出,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統籌各類市政管線規劃、建設和管理,解決反復開挖路面、架空線網密集、管線事故頻發等問題,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觀、促進城市集約高效和轉型發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城鎮化發展質量,有利于增加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拉動社會資本投入、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
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它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