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选污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综合在线-国产精品综合-国产精品资源站-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Language : English  |
申請入會 |注冊 |登錄

地上鋪“海綿” 地下建“管廊”

發布時間:2016年8月15日 | 來源:四川在線

5月,成都中環路改造工程的第一階段完工。作為成都市第一條按照海綿城市理念設計的城市道路,成都中環路東段的改造在完成交通訴求同時,更將生態、環保的理念灌注于建設之中,使道路會“呼吸”。

這不是成都唯一一條“會呼吸的道路”,根據成都《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30年,成都建成區80%以上都將變身“海綿”。

而在成都的地下,一場關于綠色的暢想也在展開。今年初,位于高新區大源組團的地下綜合管廊也正式投入使用,其他各個區域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也在加快。成都的綠,從地面延伸至地下。

地上——會呼吸的路

一張環衛工人在酷暑烈日中打掃的照片,曾激發無數網友的同情和關懷。但成都環衛工人方龍說,他們最怕的其實不是烈日,是下雨,“一些路面,一旦下雨就會短時間積水,清掃難度特別大,萬一井蓋壞了沒看到,還很不安全!

8月初,連日的大雨,卻沒有讓他擔憂——這得益于龍舟路段的人行道結合“海綿城市”的理念施工,積水現象得到極大緩解。

89日,記者來到龍舟路段走訪了這條“海綿化”道路。嘩的一聲,工作人員將一桶一升容量的水傾倒在路面,半分鐘內,水就全部滲入地下,沒留一點痕跡。錦江區建交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道路會吸水的秘訣就掩藏在地磚之中。

“人行道地磚沒有進行填縫處理,其縫隙上窄下寬,可以更好地將路面水吸入!惫ぷ魅藛T告訴記者,在地磚下面,是由三層大小不一的碎石組成的、厚達60厘米的海綿結構,比普通的人行道下層增加了20%30%的儲水能力。此外,路邊的綠地也被改造為半滲透下凹式,借助高低落差,滲入地下的水將被引到綠地,成為灌溉用水。

“中水回用系統也將引入到中環路改造工程中。”該工作人員介紹,建成后,從污水處理廠引回的中水將用于綠化、路面沖洗、小型濕地打造等方面。

根據規劃,海綿城市的理念將應用在城市建設方方面面,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對于建設海綿城市可能存在“大拆大建”的擔憂,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海綿城市本質上是一種人與土地、水的生態關系的回歸。它強調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生態技術,解決城市中突出的與水相關的問題。大力推廣“海綿城市”,更需要深刻理解這種人水共生的生態理念,以防出現“破壞性建設”。

地下——共傳輸的溝

從路面往下15米,一場關于綠色的試驗也在高新區大源商務區進行著。

從天府二街一個下沉式隧道入口,可以駛入一條全長2.8公里的環形車道,車道下方,便是寬11米、高2.2米的綜合管廊。

記者跟隨工作人員,從專用入口進入地下管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直徑約80厘米的水管。水管左上方,三條管道分別埋入移動、聯通、電信三種光纖網絡;另一側則設置了寬2.25米的電力管道,基于安全考慮,電力管道外部還砌上了一面保護墻。為了安全著想,燃氣管道并沒有被納入管廊。“比如現在,我們頭頂上的金控時代廣場,就是通過這個管廊的線路來進行供電、供水的。”成都高投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的規劃設計總監王鵬介紹,管廊上方對應的每一個地塊,都可以通過在管廊接線,實現對樓宇的供電、供水、供冷等服務。水管上方每隔15米有1個監控器,共200多個攝像頭實時運轉,24小時監控。

在王鵬看來,“共同溝”最大的好處是,日后維修不再需要挖開路面、探尋問題部位,只要進入“共同溝”,一眼就能發現問題。不僅在時間上搶占了先機,更大大節約了維修經費。而水管擱置的水泥石柱上,還有一半的空間為預留空間。

今年4月,成都從20個候選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根據試點目標,成都到2020年末全市建成綜合管廊約500公里,到2025年末全市建成綜合管廊約1000公里。

不過,這一目標背后仍有困惑。王鵬說,建設難,造價高,是其中一個方面。以大源為例,地下空間耗資12億元,如果成都市區道路都建造地下綜合管廊,需上千億元投資。此外,綜合管廊的建設和使用,涉及水、電、通訊、規劃、建設多個部門,跨部門的溝通協調成本高,也加大了工作難度。記者 雷倢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