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公用數字化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隨時監測管線數據。 記者黃中明 攝
一提起科技成果,大家總覺得“高大上”,離你我很遠。事實上,不少科技成果也很接地氣,就“潛伏”在我們身邊,和生活息息相關。這些成果究竟帶來了哪些便利?本報為你揭秘。
緯五路68號,是濟南市市政公用數字化管理中心所在地,在這座樓里,藏著濟南市城市基礎設施安全的“中樞神經系統”—濟南市數字市政系統。10日,該系統被授予2015年度濟南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1塊純高清屏 上可看衛星云圖,下能透視地下管網
一進中心,是一面3米高的屏幕,“主屏由21塊純高清屏幕組成,每塊屏幕長寬約1米左右。”工作人員說,這面電子屏是指揮調度的重要技術支撐,具備召開視頻會議、24小時監控及指揮調度能力。
彼時,大屏幕上正顯示著濟南電子地形圖,在機房后臺,輕點鼠標,可以查看二環路以內任何一個街區的地下供水、供熱、供氣、排水管線間空間位置關系,還能自動生成三維模擬圖,詳細數據也隨之顯示。防汛期間,這里可變身為全市防汛調度中心,該系統可與氣象局共享信息。
8500公里全定位 每根管道都有坐標,漏水漏氣自動報警
濟南二環以內地下管線超過8500公里,相當于繞二環路跑170圈,涉及多個部門單位,部分管線還缺乏完整準確的位置和信息資料,一旦某條管線出了問題,找準的難度可想而知。2009年前后,市政部門連同各個相關單位,耗時一年多的時間搜集了二環內地下管線相關信息。通過布滿灰塵的圖紙資料、退休施工老工人的回憶和現場核實,對這些海量數據的處理和整合,繪制成帶有數據的地下管線分布圖,搭建成“數字市政”一部分。依靠“數字市政”龐大的數據基石和管理體系,可以像X光一樣透視濟南地下世界。
“這個數據庫可以查詢每一條管線的材質、大小、長度以及埋設分布等情況。以經四路為例,選取截面,系統自動根據管線數據生成剖面圖,展現該道路下所有的管網分布圖,可以為管網規劃和施工提供依據。”工作人員介紹,任何一家施工單位在刨掘路面前都會來調取相關道路管線數據。
為實時掌握地下管道運行狀況,“數字市政”還抽取供熱、供水、燃氣等多個行業主管道的運行監測數據。這項功能被稱之為服務質量在線監測。“任何一條管道出現問題,電腦屏幕上會立即發出相關報警信息。”該工作人員舉例,供水管線閥門等位置裝有電子傳感器,傳感器會設置一定范圍參數,一旦水壓增加或者降低,該管線會在電腦屏幕上變紅閃爍。
115個視頻監控點建立防汛物資儲備地圖實時對講就近調度
在數字市政中心,按一個鍵就能看到全市雨水監測點的視頻監控,下雨點、積水點也可在線查看。同時,一道道調兵遣將的指令也從這里發出。
大屏幕被劃分為5個分區,屏幕左上角是視頻會商系統,屏幕左下角是和交警共享的視頻信號,屏幕中間區域是市城防辦在全市設置的115個視頻監控點,屏幕右下角是和水文局共享的雨水情信息系統,屏幕右上角是雷達圖。
“在低洼地區、河道及防汛重點部位建設了115路視頻監控點,集成了市交警500多路視頻信號;在12處鐵路立交橋設置了警示牌;在電子地形圖中標注了防汛物資儲備點及物資明細、防汛搶險隊伍駐扎點及聯系方式。”相關負責人說。
“每當遇上大雨暴雨,所有參與防汛的人員都會配一部對講機,服從指揮中心調度。”工作人員介紹,一旦發生災情,通過后臺定位災情點,指揮人員通過對講機下達命令,要求救援人員一刻鐘內就能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