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市規劃局了解到,在省住建廳6月召開的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技術審查會,由市規劃局報送的煙臺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順利通過專家評審。這意味著,我市地下綜合管廊的全面開建又近了一步。
我市相關部門于2015年12月啟動了煙臺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煙臺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是為了綜合利用地下空間資源,統籌安排綜合管廊設施建設與管理,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本次規劃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61號文)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辦發[2015]61號文件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實施意見》的要求,結合已經編制完成的給水、排水、節水、供熱專項規劃的成果以及正在編制的《煙臺市地下管線綜合規劃》,通過招標委托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和煙臺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編制《煙臺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
據記者了解,本次規劃范圍包括芝罘區、萊山區、牟平區、福山區、高新區、開發區在內的煙臺市六區,以及金山灣生態城。規劃年限為2016年—2030年,其中近期為2016年—2020年;遠期為2021年—2030年。
目前,我市已在開發區長江路建成綜合管廊6公里。
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辦發[2015]61號文件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到2020年年底,全省建成標準地下綜合管廊長度力爭達到800公里以上,其中,煙臺建成40公里以上,今年開工16公里,完成8公里。
為全面落實省政府的要求,市規劃部門強力推進編制工作進度。至今年4月份,完成了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初步方案,之后廣泛深入征求市直有關部門和專業管線單位的意見,于5月底完成了方案的深化完善。6月1日-2日,省住建廳在濟南組織召開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技術審查會,由煙臺市規劃局報送的煙臺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順利通過專家評審。
據記者了解到,我市的地下管廊規劃結合重點片區開發和道路、管線的大型新建、改造計劃安排建設時序;實施時按照先易后難,先未建區、后已建成區,先干線、后支線的方針安排管廊建設;入廊的管線有給水、中水、雨水、污水、電力、通信、熱力、天然氣等專業管線;管廊建設范圍內所有管線全部入廊。
綜合管廊的斷面形式根據地勢的不同分為合體式和分體式兩大類;綜合管廊盡量布置綠化帶和人行道下,綜合管廊的覆土為2.5~3m。綜合管廊的附屬設施系統包括消防系統、通風系統、供電系統、照明系統、監控與報警系統、排水系統、標識系統和監控中心八大類。
據市規劃局工作人員介紹,我市的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堅持了五項總體原則,分別是綜合性原則、協調性原則、前瞻性原則、經濟性原則和可實施性原則。
其中綜合性原則要求各種管線進入管廊內,以充分發揮其作用;協調性原則是指與城市規劃、城市市政管線、城市地下空間等相協調,綜合開發城市地下空間,提高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綜合效率。
記者了解到,整個規劃特別重視前瞻性原則,要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必須充分考慮城市未來發展對市政管線的要求。經濟性原則則是充分結合煙臺市經濟發展情況,在滿足可行性的基礎上,從經濟性角度出發,綜合考慮管廊的布局、建設形式。至于可實施性原則,為充分結合城市建設時序,統籌安排,分期實施。同時,綜合管廊近期規劃應充分考慮既有政策基礎、經濟條件及技術水平。
我市的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總體目標為,以城市道路下部空間綜合利用為核心,根據城市市政公用管線布局,對綜合管廊進行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采用國內最新最先進技術,確定合理可行綜合管廊設計方案,充分考慮綜合管廊日常維護檢修措施,力求為煙臺市打造一個集約化的、相對經濟的、具有超前性、綜合性、合理性、實用性的國內一流的綜合管廊系統。
記者在規劃中看到,我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特別注重對地質等自然環境方面的保護,而且對城市重點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也予以專門設計。
六區范圍內,芝罘區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范圍包括幸福南路片區、北馬路和南大街片區以及臥龍工業園區;萊山區的建設范圍為迎春大街片區和南部工業園區;開發區建設范圍為長江路、衡山路沿線、大季家成都大街片區、八角沈陽路片區、古縣古現大街片區;福山區主要為福海路片區;高新區為科技大道沿線;牟平區則是新城大街、北關大街、工商大街片區和金山灣生態城。
記者特別注意到,為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街區,其中采空塌陷區、水源地一級和二級保護區、文物古跡核心保護區,高層建筑密集區為禁建區,相關區域將禁止新建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地下水庫生態敏感區、歷史文化保護影響區、地震斷裂帶影響區為限建區,原則上不鼓勵進行大規模綜合管廊。城市核心區、中央商務區、地下空間高強度成片聯網集中開發區、重要廣場、市政干線敷設路段、主要道路的交叉口、道路與鐵路或河流的交叉處、過江隧道等為適建區,鼓勵進行綜合管廊規劃建設。除以上區域的其他建設區域,將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是否建設綜合管廊。(唐壽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