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記者從錦江區獲悉,位于中環路錦江段、按照“海綿城市”理念進行設計的城市道路正式完工。該道路是一條4.5公里具有滲水功能的人行道示范點,經過復雜的改造后,這一條看似平常的人行道卻具有真正的“海量”,能夠“喝”掉75%的雨水。
據悉,該道路的修建方式是在土壤上先鋪設20至40厘米的碎石,然后再依次鋪設20厘米厚的再生骨料、3厘米厚的粗砂和20厘米厚的透水混凝土,每一層中間還要鋪設一層防滲土工布,用于過濾水中雜質。這一道路結構比普通的人行道增加了20%-30%的儲水能力。而在地磚與海綿結構之間故意留出縫隙,便于雨水快速滲漏,更可將75%的降雨進行吸納和控制。海綿體儲存的雨水將排入下凹綠地,降雨量超過綠地的承接能力時,多余的水量將通過溢流口進入市政雨水管網進行排放。
近期,錦江區以該示范點的打造完工為契機,在全區新建市政工程項目上進行借鑒和推廣。并將“海綿城市”這一理念融入工作實際,進一步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按照這個理念進行設計,龍舟路段的人行道也結合“海綿城市”的理念進行了施工,并投入了使用。在這之前,該路段一到下雨天,一些路面就會短時間形成水洼,造成雨水蓄積,清掃難度特別大,還容易造成安全隱患。一些負責該路段的環衛工人表示,龍舟路段的人行道以前是傳統的地磚,容易積水、濕滑,之前常有市民雨天在此跌倒甚至受傷,十分危險。記者來到該路段的人行道上,發現人行道地磚沒有進行填縫處理,其縫隙呈上窄下寬的“喇叭狀”,這樣可以更好地將路面水吸入。工作人員做了個實驗,一桶容量1升的水潑到地面,水沿著地磚之間的縫隙迅速流下,逐漸消失在地面。30秒后,地面沒有明顯的積水或水洼。記者 魏雯靜 吳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