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前,濱海新區經歷了一場50年一遇的強降雨,造成了全區范圍的多處積水。而在老百姓紛紛笑稱“在家看海”時,來自生態城的居民卻在網上“高冷”地曬出了不積水的路面,并且把“海綿城市”這一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推到了人們眼前。昨日,由濱海新區人民政府和南開大學共同舉辦的“海綿城市與氣候變化國際研討會”在中加水與環境安全聯合研發中心召開,來自中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的10余位專家學者,采取主題演講和專家論壇等形式,就海綿城市發展建設、水利用與管理、氣候變化分析及應對等多個環境領域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并且就濱海新區的海綿城市建設給出了專業的意見建議。
探因內澇
雨量大土壤滲透系數低
“造成這次城市內澇的首要原因是這次的降水量實在太大了。”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院環境工程博士后宋現才說:“天津市的地下水位比較高,遇到幾十年一遇的大降水時,雨水還沒有來得及往下滲透,地下水就開始往外滲了。”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系系主任阮文青云教授也表示,從他們在加拿大觀察到的數據看,近幾十年洪水和大暴雨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而造成這種氣候變化的原因十分復雜。
宋現才告訴記者,天津市的城市化率比較高,土地硬化面積也很大,用于雨水下滲的土地面積非常不足。同時,由于自然問題,這里的土壤滲透系數也很低,會導致雨水不能及時下滲。此外,天津的排水設施也還需要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提升建設。這些都是導致城市內澇的因素。
特殊“考驗”
新區土壤鹽堿度高導致水質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濱海新區除了要面對土地硬化面積大、土壤滲透系數低等問題之外,還要面臨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土壤高鹽堿度導致的水質問題。宋現才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在水處理方面大多采用生物處理技術,即利用微生物去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而濱海新區的降水由于含鹽度過高,會殺死微生物或是降低微生物的活性,達不到治理應用的效果。
他表示,現有的膜法過濾、蒸餾法由于成本較高,并不適用于濱海新區大規模處理降水,但新區可以把雨水收集起來,進行高效沉淀,然后再對沉淀的底泥進行處理,這樣會使成本大大降低。
海綿試點
生態城建設經驗可供借鑒
“中新天津生態城作為國家級的海綿城市試點,設計理念十分先進,早在建設時就安裝了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調序花園等海綿城市設施,因此在應對大雨時會格外從容。生態城的例子使我們看到了解決城市內澇的一種可能性。”宋現才介紹,“滲、滯、蓄、凈、用、排”是目前國家解決城市內澇時常用的手段。面對小到中雨時,天津主要依靠的是“滲”與“滯”;而當降水較大時,“蓄”就成了治理的核心。
“海綿城市建設分為綠色設施建設和灰色設施建設,其中下凹式綠地等綠色設施解決的是小到中雨的問題,而以雨水調序池、雨水泵站、雨水深隧道等為代表的灰色設施則可以解決大到暴雨的問題。”宋現才表示,目前針對老城區的海綿城市改造是最難推進的,如果在小區里大拆大建搞雨水調蓄池,很有可能會牽涉業主的利益。“經過調研發現,江蘇鎮江在做老舊小區改造時經過權衡利弊,最終選擇了透水鋪裝這一解決方案,獲得了老百姓的認可,我認為這樣的模式值得借鑒。”宋現才告訴記者。
根據天津市建委今年上半年發布的《天津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導則》,中新天津生態城中作為國家級海綿城市試點的15平方公里在2019年之前將實現80%雨水的就地消納。而天津到2030年之前,將實現80%的建成區做到75%-80%雨水的就地消納。
他山之石
“地鐵式”雨水排放隧道
加拿大瑞爾森大學土木工程系終身正教授李耀華從城市暴雨水管理角度為濱海新區提供了專業的建議。針對濱海新區泥土滲透力弱的先天制約因素,李耀華建議需要多建設一些蓄水池,每當遇到強降雨導致污水處理廠無法迅速負擔全部水處理工作時,可以利用蓄水池存水,待到降雨過后,再把污水引入污水廠進行處理。他表示,目前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都在應用著一種“地鐵式”的巨大地下管道進行雨水排放,效果顯著。
“針對城市化率非常高的天津,這種‘地鐵式’雨水排放隧道可以作為一種借鑒和參考。修建這種雨水排放隧道的方法和規模類似修建地鐵道路,香港甚至把這種雨水排放隧道修到了地下150米。這種模式的蓄水量很大,可以在最大限度不影響地上生活的條件下,完善整個城市的排水系統。”他說。
此外,李耀華還為新區提供了加拿大道路排水的經驗。“我們的道路就是排水系統。加拿大的道路很像溝渠,道路的中間比較高,兩側略低,這樣可以很快地將雨水導向兩側并排掉。如果遇到20年一遇的大雨,排水管道承載力不足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道路作為排水系統。”李耀華建議,濱海新區在規劃道路建設時,需要具備排水的思維并且加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