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雨情未減,北方也迎來了大到暴雨。7月18日開始,北方多地遭受暴雨侵襲,河北邯鄲、山西太原等地爆發城市內澇,部分道路交通中斷。根據中央氣象臺統計,這是2016年入夏以來,華北、黃淮等地出現的最強降雨。
邯鄲市內公共交通一度基本中斷,城內滏陽河河水出現倒灌情況,部分地區水深齊腰。太原市24小時降雨達135毫米,城市中出現多處積水和路面塌陷,當地水務部門表示,內澇主要是由于排水系統不夠完善加上降雨量比較大導致的。專家表示,暴雨造成的城市內澇暴露了城市的歷史欠賬。
另據中央氣象臺19日消息,受強降雨過程影響,19日白天,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暴雨如注,多地出現短時強降雨,3小時雨量超過200毫米。山西太原及河北邯鄲、邢臺出現嚴重內澇,河南林州出現山洪。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表示,這次降雨過程成為今年入汛以來影響北方范圍最廣的降雨。
至此,北方多地開啟暴雨模式,而河北、山西等部分城市亦隨之迎來“城中看!。但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流成“!钡奶卮蟊┯辍鞍倌暌挥觥,我國的城市內澇卻并不罕見。住建部的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5年,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單次水淹超過12小時,深度超過半米。
給城市加點海綿
城市與水如何和平相處?科學家們說:別著急,可以造一座海綿城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于如何緩解和改善城市內澇,很多城市都在積極探索。其中最簡單、也最常規的做法是:打通城市地下管網淤堵的地方,不斷擴大城市地下管網容量。簡而言之,就是加粗,70公分的不夠,就用一米的,一米的不夠,就用一米五的……然而,事實證明,這樣的局部改造,往往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甚至還產生了讓人詬病的年年完工、年年開工的“馬路拉鏈”現象。
近幾年來,很多專家學者注意到了城市地下管網存在的問題之后,倡導建設海綿城市。海綿城市簡單來說,就是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將城市的“滲功能”納入城市規劃體系,通過增加城市綠地面積,盡量使用下滲功能較好的地磚,將地表水進行下滲、儲存,必要時可再次利用。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未來不再是單一的解決城市排水問題,還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更加長遠地考慮了城市發展需求。
但考慮到要具體落實2020年20%的舊城區達到70%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2030年有80%的建成區實現70%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挑戰就分外巨大。不單單是發達國家做到這點用了整整30年的時間,更是因為我國城市建設基礎工程方面的歷史欠賬較大。按照現有目標,必然涉及大量的改建工程,考驗嚴峻。
人和水爭一座城
與此同時,這塊綠色海綿,是建立在長久以來人與水爭奪城市、各有輸贏的戰場上。急速城鎮化的中國,城市硬殼正在擴張。大量新增建筑矗立在被填的湖泊和濕地——城市海綿的天然氣孔——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湖泊面積減少了15%,濕地退化了28%。
其實,“向水謀地”很早就開始了。清代乾隆初期,江漢平原上“無土不辟”,到晚清“陂澤為隴畝”,濕地湖澤被開墾為田地。這很自然,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湖北地區增添了近3000萬張吃飯的嘴。
如今,壓力只增不減。據聯合國的數據,到2030年,中國將新增3.1億城市居民,這相當于英國2014年人口的五倍。他們將推著城市的邊沿不斷擴大。“地只歸水,就沒有地方發展了,只歸人也不行!北姸鄻I內人士贊同蓄水墾殖的理念,“人與水共存。水小歸人,雨量不大的時候圍湖造田;水大歸水,退田還湖,F在很多時候,暴雨來臨,人們不記得這片土地應該還歸水了!
好在,迄今為止已有30個國內城市在試點建設海綿城市。這些城市的藍圖上,也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微觀層面上的景觀技術仍需追趕,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我們仍然存在很多“欠賬”。目前看來,即使完全依照美國或日本的樣板,我們也很難避免看海的命運。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指出,工程的決策常常按政府部門、地區和功能進行管理,“卻把水系統分解地支離破碎”:水和土分離,排水和給水分離,防洪和抗旱分離!八臼堑厍蛏献畈粦摫环指畹南到y。”他在論文中指出!耙_始從‘水適應人’到‘人適應水’的轉變!
治澇沒有“速效救心丸”
但截至目前,2016年全國已有79座城市發生局部內澇。觸目驚心的場景和由此帶來的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城市看!弊⒍〞簧鐣浾摳叨染劢梗缃裼衷黾恿艘粋備受質疑的新元素——海綿城市建設。
對于上述觀點和看法,住房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中心副主任、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邢海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海綿城市建設確實能對緩解城市內澇起到很大作用,但它是一個由點、線、面構成的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時間和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出現‘城市看!F象,就對海綿城市建設產生質疑,太過片面!倍虾7宄钟蓄愃瓶捶ǖ膶<也⒉辉谏贁。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表示,海綿城市建設能應對的降雨,是“平均降雨概率事件”。對于極端強降雨造成的災害損失和應對方案,必須冷靜分析,絕不可以就此對海綿城市建設橫加指責,甚至是簡單地否定。
關于海綿城市建設同城市內澇治理之間的關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則表示,過去,城市最怕的是外江洪水,但現在每年絕大多數城市受淹,都是暴雨內澇所致。城市缺少現代化內澇防治體系,不僅僅是管網建設不足,還包括蓄、滯、分、滲、調等綜合性手段以及一系列法規、政策的調整。
因此,無論是上述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提交的“治澇答卷”,還是業界專家的觀點,都說明海綿城市建設確實可以有效緩解城市內澇。盡管目前各試點城市在項目建設方面正在持續加碼,但若是把海綿城市建設當成能在短時間內終結“城市看!钡摹八傩Ь刃耐琛,怕是注定要失望。因為,任何違背科學規律的強求,都只能是一廂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