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选污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综合在线-国产精品综合-国产精品资源站-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Language : English  |
申請入會 |注冊 |登錄

北京暴雨襲城:應急管理提升仍需建設海綿城市扭轉內澇現象

發布時間:2016年7月21日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720日,北京暴雨襲城。

當天1130分,北京市氣象臺升級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目前城區及南部地區6小時累計降水量達70毫米左右,局地超過100毫米,預計至20日傍晚強降水持續。房山區還于1230分發布暴雨紅色預警,18時解除。門頭溝區于1310分發布暴雨紅色預警,1830分解除。

暴雨導致北京市部分道路積水嚴重,公交、地鐵、鐵路、機場等交通設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其中,首都機場受天氣等綜合原因影響已取消航班237架次。多處地鐵口因漏雨采取臨時封閉措施,其中地鐵大興線黃村火車站還采取了臨時封站措施。公交方面,截至72019時,受降雨影響,共有191條公交線路采取措施,其中甩站措施134條,區間措施28條,繞行措施9條,等停、停駛措施20條。

據北京氣象局介紹,與2012年“7.21”特大暴雨相比,本次暴雨的雨強相對小,但影響時間和降雨量都大于四年前。從71901時到72018時,本次降雨持續時間近42小時,且仍將繼續,大于2012年的近20小時。降雨量方面,2012年“7.21”全市平均170毫米,城區平均215毫米,而此次這兩個數據分別為175.9毫米和218.6毫米。

暴雨預警及應急管理有所改善

此次暴雨,北京市氣象局、國土局、水文總站、防汛指揮部門都發布了預警信息。

北京市氣象臺于840分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并于1130分升級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

北京市防汛指揮部于9時升級為Ⅲ級應急響應,1150分升級為 Ⅱ級應急響應。

北京市水文總站1235分發布洪水黃色預警,預計1314時,北京市北運河流域羊坊閘斷面將出現28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13時提示,預計1415時北京市通惠河樂家花園達到洪水藍色預警標準、北運河流域張家灣達到洪水黃色預警標準;1915分發布洪水黃色預警,預計20時至21時北京大清河流域大石河漫水河斷面將出現12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據北京市水務局確認,這是北京市首次發布洪水預警。

市國土局和市氣象局2015時聯合升級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橙色預警。未來二十四小時,房山、門頭溝、延慶、昌平、海淀、豐臺、石景山等山區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風險較高。北京市防汛辦1116分左右還通過短信等方式提醒市民注意暴雨情況,減少戶外活動。

“和2012年‘7.21’特大暴雨相比,這次的預警和應急管理更好。”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張紀海說。據其介紹,“7.21”特大暴雨后,北京市加強了相應的準備工作,編制了應急預案。在立交橋等特殊地點、重要場所準備了重要的設備裝備;疏通了相應的遺留問題,比如排查受堵的管道,銜接原有管道和新建管道;開展了應急演練訓練,儲備應急物資等等。“這些平時的管理是老百姓不容易看到的,但會對應急效果產生直接影響。”

7192215分,北京市防汛指揮部總指揮、市長王安順在市防汛指揮中心要求深刻吸取“7·21”特大自然災害經驗教訓,做好各項準備措施,確保不死人、不泡車。對此,張紀海表示,能打這個包票很不容易。可以說,北京市對應急管理越來越重視了。

此外,他認為,公民意識也在逐步提高。“這次預警發布后,朋友圈里都在傳播,提醒大家不要前往危險地帶,說明大家越來越重視了。除了行政部門的力量,公民自救和自我約束、應急能力的提升也是很關鍵的。”

不過,張紀海同時指出,北京市暴雨預警和應急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2012年以后,北京多個部門都編制了應急預案,但其中有些預案“相對來說比較空”,需要細化,加強操作性。有些部門在應急設施設備的檢測檢修方面做得還不夠好,這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而且,平時對應急管理的重視程度還需要提高。除了高層領導要重視,相應的職能部門也要相互配合,因為應急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情,需要交通、防汛、水務等多個部門聯動。

另外,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邸蘇闖、北京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劉洪偉等人今年6月發布的論文《北京城市暴雨預警及應急管理現狀與挑戰》中指出,雖然北京市在細化預警指標、分區預警和網格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還存在預警發布頻率高,短歷時暴雨預警不及時,閾值標準缺少靈活性,應急響應主要依靠經驗等問題。

“有些問題也不是應急管理部門能解決的。最近一二十年,北京城市發展快,人口多,城市病加重,這就要求城市規劃要優化,要考慮極端天氣等特殊問題。”張紀海補充說。

地下管廊還是海綿城市?

7.21”特大暴雨后,北京市開始了防洪排澇等工程建設。

“城市排澇主要還是一些低洼地段,比如下沉式立交橋。自2012年‘7.21’特大暴雨事件后,北京市政府花了不少錢解決下沉式立交橋積水問題,例如增加水泵排量,甚至配備臨時電源。”北京排水集團退休專家譚乃秦說。

2013年初開始,北京市啟動24座下凹式立交橋升級改造工程,并準備了多套防洪排澇預案。在“7.21”特大暴雨中,蓮花橋等20座立交橋出現了嚴重積水,北京為其配建了蓄水池。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還通過增加集水坑及水浸報警系統,完善排水設施,阻止客水進入通道等改造方式,對13座積水嚴重通道進行排水改造。

但這次暴雨期間,行人仍舊匆忙,汽車乘風破浪,北京市民又開啟了“看海模式”。

“一個是跟北京地形有關。北京城區地處平原,海拔低,整個城市的高差不大,排水落差小,水流不暢,排水難。”譚乃秦說。

而且,與其他管線相比,排水管線的建設難度最大。

“其他管線在建設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地鐵等阻礙,可以走上或者走下,但排水管線不能這樣,再有阻擋也得想辦法繞過去,哪怕讓那個阻礙讓路。還要保證每千米有兩米左右的高度差,不然水排不出去。”譚乃秦說,這就造成排水管線建設難度高,資金消耗大。

但他指出,盡管地下管廊建設成本越來越高,但有條件的地方還是要搞地下管廊,這樣一勞永逸。

此外,北京市在過去幾十年的建設中,填墊了太平湖,并將部分護城河改為暗溝,喪失了雨水調蓄空間。很多地面又都硬化了,雨水無法下滲。

2012年后,盡管北京市在給排水設施方面做了一些建設,但跟不上城(資料、團購、論壇)市擴張速度。地面硬化速度越來越快,城市徑流越來越猛,北京地下管網基礎又不好,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消化不了強降水。”中國海綿城市倡導者、反城鄉硬化運動發起人劉波說。

在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看來,北京市需要建立綠色海綿系統,綜合解決水澇、干旱和地表水質及生態環境改善。

2012年“7.21”暴雨后,俞孔堅曾致信時任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建議“建立‘綠色海綿’解決北京雨洪災害”。四年過去了,他仍舊堅持這一觀點。

在他看來,“海綿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采用,代表著生態雨洪管理思想和技術已經從學界走向管理層面,并在實踐中得到有力的推廣。但是,不難發現相關操作指南主要圍繞以LID技術、水敏感性城市規劃與設計等雨洪管理技術而展開,也越來越聚焦于城市內部排水系統和雨水利用、管理,并且在具體技術層面的詮釋依舊未能擺脫對現有治水途徑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賴。

俞孔堅曾撰文指出,海綿城市為在不同尺度上綜合解決中國城市中突出的水問題及相關環境問題開啟了新的旅程,包括雨洪管理、生態防洪、水質凈化、地下水補給、棕地修復、生物棲息地的營造、公園綠地營造及城市微氣候調節等。

劉波也表示,像地下管廊仍屬于灰色基礎設施,消耗大量鋼筋水泥,開發城市地下空間,改變城市地質結構。特別是現有大城市地面建設成熟,沒有必要如此“傷筋動骨”,技術難度大、投資高。

劉波建議,正在做的和準備做的工程項目都要按照低影響開發原則。在內澇和熱島效應嚴重的地區,盡快啟動生態修復。以流域或者匯水區為單元開展生態改造。這樣做,可以扭轉內澇現象,把城市變成海綿,消化雨水吸納能力。(記者 危昱萍)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