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頻出,第三方破壞占比達四成
6月本是安全生產月,但就在6月的最后一天,位于大連的中石油新大一線輸油管線被鉆漏,引發起火事故。專家透露,城市地下油氣管網的第三方破壞目前已上升到網管破壞比例的四成,企業與地方合作,強化油氣管網安保勢在必行。
6月30日18時30分,大連岳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受大連德泰易高新能源有限公司委托,在金州新區路安停車場附近進行水平定向鉆施工,擬建LNG加氣站,“意外”將中石油新大一線輸油管線鉆漏,導致原油泄漏,溢出原油流入市政污水管網,在排污管網出口處出現明火。
22時20分,事故導致的明火被撲滅。大連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這種穿越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的施工必須經發改委、安監局聯合審批后才可進行,且施工時確應有監護。而導致事故的這次施工未經審批。
中石油有關方面人士也表示:“輸油管道位于地下2米,按照要求,施工應從地下4米穿過。但是,在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并未嚴格遵守這一規定。”
目前,大連市已經成立事故調查組,肇事單位的5名相關人員已被公安機關控制,附近的居民已經陸續返回家中。
這起油氣管線泄漏引發起火事故,距離去年山東青島“11·22”中石化[微博]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發生僅半年之久。
“第三方破壞”防不勝防
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油氣管網格局已初步形成,總里程超過10萬公里。由于大規模、跨區域、跨國境的油氣干線管網已經遍布全國,所以我國99%的天然氣和80%以上的石油輸送完全依靠管道。
管道輸送油氣優勢突出,但安全風險也特別大,各種對管道的有意或無意破壞逐年增加。因易燃易爆的特性,油氣管道安全是我國地下管網安全中的“重中之重”。
“11·22”青島中石化輸油管道爆炸后,中石化、中石油這兩大石油巨頭更是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拉網式排查,投入不菲的財力、物力、人力進行全方面整改。據《企業觀察報》記者了解,僅中石化就派出500多個工作組,對所有管線進行了排查。為何依然發生了此次輸油管線泄漏的事故?
國家安監總局總工程師黃毅說:“這次的問題與青島爆燃事故不同,不是因為管道本身泄漏。因此嚴格意義上與管道本身維護、監控不到位造成的跑冒滴漏沒有直接關聯。具體責任還需要進一步調查評估。”
其實,中石油新大一線輸油管線泄漏事故屬于管道安全風險中的“第三方破壞”。中石油西氣東輸管道公司一位領導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第三方破壞已上升為我國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第三方破壞包括第三方施工過程中工程機械鏟斷,或爆破作業中炸斷管道,不法分子打孔盜油、盜氣,管道周邊違章建筑造成擠壓管道,恐怖分子襲擊等。”據悉,第三方破壞在我國油氣管道事故中占比達40%左右,經常防不慎防。
“但是,管道第三方破壞事故的發生總是有原因的,或者總是存在先期征兆的,因此,能否有效防止管道第三方破壞事件的發生,就看企業和相關政府監管部門能不能提早發現各種誘發因素和先期征兆。”中石油西氣東輸管道公司的這位領導說,為了防范第三方損傷,中石油曾通過管道巡護檢查和風險排除制訂了五項措施:一是要求各基層領導高度重視,將第三方施工風險評估和控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組織好管道巡線,分析并排查巡護工作中的死角;二是強化對第三方施工的管理,加強信息收集,做好有效預防。變傳統的被動告知為主動發現。強化施工過程控制,變被動為主動,避免因第三方違規施工對管道造成傷害;三是強化對巡線工的管理,進一步規范一線操作人員的工作行為,充分利用GPS監督手段,調動巡線工的積極性,做到優化巡線時段、優化巡線路徑,杜絕個別巡線工巡線敷衍、應付等情況;四是做好管道標識整治,杜絕標識缺少、不清、不準等情況;五是加強對管道淺埋點段的整治,排除由于管道埋深不到位而造成的安全隱患。
雖然“五項措施”是制定出來了,但中石油新大一線輸油管線事故還是發生了——企業為什么沒有對輸油管線之上的第三方施工行為產生疑義并及時阻攔?第三方施工過程中為什么沒有對管線安全采取必要的風險控制?這可以說是企業日常管理工作沒有到位的一個表現。
當然,地方政府相關監管部門也有責任,因為地方政府沒有嚴格加強對各類地下管線的規劃及監管,并允許此類沒有經過審批的施工項目開展作業,導致事故發生。可以說,對于事故的發生,涉事企業、中石油及相關政府監管部門都逃脫不了責任。
地下管網監管仍然混亂
中石油新大一線輸油管線鉆漏事故,又一次暴露出了我國地下管網監管現狀的脆弱。
“目前,全國油氣管線超過10萬公里,又與供水、供氣等城市管網交叉重疊。有些管線的安全問題企業需要自己解決,有些確實需要政府協調多個部門解決。尤其是在遷移地面建筑物,或者重新拆、設管網的過程中,情況特別復雜。”黃毅坦承,歷次油氣管網事故都暴露出來的一個共性是:城市地下管線鋪設地面標識缺失、不明顯,施工單位施工資質和督察不到位。
這其實是一個令人感到恐懼的共性問題,其背后是我國龐大的地下管網監管現狀的混亂與無序。此前蘭州水污染事件發生后,《企業觀察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我國地下管網究竟是呈現怎樣一個分布現狀?沒有一個監管部門能給出非常清晰的回答。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學軍表示:“這說明我國對于城市地下管網的建設和管理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統籌全局的,綜合性、協調、統一的頂層規劃及系統管理。”
當前,我國大多數城市沒有管線的綜合管理部門,專業管線有人管,涉及多種管線之間的問題就沒人管,管線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如投資、規劃、建設、運行維護各階段相對獨立,也缺少有效的銜接。
缺乏統一規劃及管理的結果是,地下管線錯綜復雜,缺乏有效的識別方式,不僅導致管理困難,災害易發,而且當管道發生泄漏、爆裂等安全事件時,給搶修也造成很大難度。
此外,城市建設過程中,地下空間擁擠不堪,反復開挖,“拉鏈馬路”現象頻繁發生,也為地陷埋下隱患。
對此,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劉鐵民表示:“我國地下管線的管理水平之所以嚴重滯后于城市的發展水平,與我國‘重地上輕地下’的城市建設和管理理念也是有關系的。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城市都在不斷擴張建設與老城改造,卻往往忽視地下管網的改造和維護,我國不少地下管網在規劃、管理、產品質量及運營過程中的安全措施等都存在較多問題,有時候在部分管網交叉的地方甚至出現監管缺失的情況。”
劉鐵民認為,地下管網安全事故頻發,除了相關企業及監管部門規劃不統一、管理不協調外,信息化管理落后、管網監管及維護人員素質低或流動性大也是值得注意的因素。“我國傳統的人員測量和簡單圖紙標識方法,使得我國地下管網的信息分散、凌亂,導致對已有地下設施缺乏系統有效管理,不能及時準確查找。同時,監管維護人員更替頻繁,也容易使文檔資料不準確且易丟失,增加了地下設施的維護管理難度。”劉鐵民說。
劉鐵民呼吁,盡快讓埋在地下的每一寸管線都能納入到高效有序的管理中,讓每個地下管網工程項目在審批建設等環節都有檔案,指定具體部門統一管理地下管網的相關信息,整合資源,建立地下管網的信息數據管理中心,做到地下管網產權單位資源共享,每一寸管線的所屬都能清晰準確。
標本兼治勢在必行
立足當下,諸多潛藏地下的管網隱患該如何系統整治?
李學軍表示,首先,要強化企業與城市地下設施管理各個部門之間的統籌和協調,建立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部門聯動機制。建立管網的統一監管,有必要時還要設立專門機構,確保人員編制和經費保障。
其次,對已有的在役管線應進行風險隱患的仔細排查,將許多存在交叉的管網和超期服役的地下管網設施作為重點并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的技術查清地下現狀,建設數字管網,實現地下管網的數字化、信息化管理。
其三,對新建管線,嚴格全過程監督,積極推廣綜合管廊或者共同溝建設方式,即按照功能將相互不影響或影響不大的幾種管線一起按照間距規范敷設,這樣可節省地下空間的占用,有利于管線的檢修維護,并及時納入數字管網管理。
其四,著手推行管網智能化、智慧化建設,實現管網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不斷完善事故應急機制的基礎上,切實提升管網事故預警能力,實現管網本質安全。
劉鐵民也認為要標本兼治。治標,即進一步明確城市管網的主體責任,強化企業和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從安全的角度加強監測,強化預警,對重大突發事件做好應急準備,比如搶救物資、專業設施、監測施工設備、專家隊伍等,強化政府和企業的現場處置能力。治本,即中國城市管網改造工作。首先,在一個城市建立統一協調的地下管網管理機構,為企業和政府提供專業信息和管理服務,并制定出全市統一的管道系統布局及發展規劃。其次,按照此規劃對當下已有的管線制定出改造計劃,加強政府、企業的投入,分期、分批,按照頂層設計思想,協調統一改造。這是需要從體制、機制上下決心,下工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這項工作雖然工作量很大,但是如果這個問題現在不解決,那么積重難返,若干年后,不僅難度更大,而且后果也更嚴重。”劉鐵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