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汛期,城市排澇、雨水資源綜合利用廣受關注。7月18日,記者從太原市城鄉管委獲悉,“太原市城區雨污分流規劃方案(Ⅱ階段玉門河分區/北沙河—北澗河分區)”對外公示。未來,太原將對玉門河分區、北沙河—北澗河分區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從源頭控制污染,與城市排澇相互兼顧;規劃中還將應用海綿城市技術。
本次改造還將兼顧治污排澇
本次雨污分流改造將采用低影響開發手段,從源頭控制面源污染,與城市排澇相互兼顧。市政部門將通過具體工程措施,分區域逐步解決排水系統現狀存在的雨污混流、雨污合流、錯接亂接等問題,徹底實現從源頭排水用戶、庭院排水到市政排水管網全流程雨污分流。同時,構建安全可靠的排水系統,確保城市的水安全。
太原市城區雨污分流規劃方案第一階段城南退水渠—南沙河分區方案已于2015年作出規劃,正在改造。第二階段規劃范圍為玉門河分區和北沙河—北澗河分區,玉門河分區北起北排洪溝、南至西礦街、東至規劃城市建設范圍邊線、西至汾河,規劃研究范圍面積24.13平方公里;北沙河—北澗河分區北起尖草坪街、南至北沙河、西至汾河、東至二廣高速,規劃研究范圍面積18平方公里。
在雨水受納體方面,玉門河分區的雨水受納體主要為南排洪溝、大黑水河、玉門河和汾河。北沙河—北澗河分區的雨水受納水體主要為北澗河、北沙河和汾河。在污水出路方面,規劃區域內玉門河分區污水將排入太原市河西北中部污水處理廠、北沙河—北澗河分區污水將排入楊家堡污水處理廠。
采用下凹式綠地讓城市更“海綿”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本次玉門河分區、北沙河—北澗河分區的雨污分流改造,將融合海綿城市技術理念。在建筑小區改造方面,市政部門將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在重新構建雨水管道時結合海綿城市技術,通過下凹式綠地等方式減少管線的敷設。
39個排水系統順暢城市排水
在污水分區設計方面,位于汾河以西的玉門河污水分區處于正常運行狀態,共規劃大黑水河污水系統、玉門河北污水系統、玉門河南污水系統、千峰北路污水系統、西礦街污水系統等5個系統。北沙河—北澗河污水分區位于汾河以東,共規劃4個污水系統,目前區域內北澗河南側污水主干管網已經形成,北側污水處于散排入河狀態。
在雨水分區設計方面,規劃區域內雨水系統已基本形成,本次雨水規劃的重點在于提高排水能力和控制初期雨水污染。玉門河分區共規劃14個雨水系統,北沙河—北澗河分區共規劃16個雨水系統。
51公里道路下水系統將改造
規劃顯示,2016—2017年,太原市將結合近兩年道路改造計劃,同時兼具現狀雨、污水和合流管道情況,對兩片區下水系統進行改造,近兩年改造的重點包括西山礦區污水管網的構建、黑水河雨污水泵站的污水部分的切改、部分污水自流入河區域的改造。同時,南排洪溝和大黑水河的改造關系著整個區域排水安全,對合流制區域,管道堵塞嚴重、年久失修的區域,市政部門將優先改造,對污雨水混接點實現剝離,構建獨立完善的雨污水系統,涉及道路長度約22.15公里。
2018—2020年,將重點改造老城區的下水系統,如相應雨污水混接點的剝離及初期雨水收集池建設,涉及道路長度約28.8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