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选污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综合在线-国产精品综合-国产精品资源站-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Language : English  |
申請入會 |注冊 |登錄

城市治澇之痛:利益博弈下的管廊建設難題

發布時間:2016年7月19日 | 來源:中國企業報

城市治澇之痛:利益博弈下的管廊建設難

武漢告急,南京告急,合肥告急……

今年以來,南方地區遭遇了1998年以來最為嚴重的大范圍洪澇災害,而6月以來似有愈演愈烈之勢,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城市,遭遇連續降雨引發內澇,頻頻告急。

為應對密集高發的城市內澇問題,加快城市綜合管廊建設被提上了政府的議事日程。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測算的數據顯示,未來地下綜合管廊每年需建設8000公里,造價以每公里1.2億元估算,地下綜合管廊每年能帶動約1萬億元的投資。

那么,這萬億投資資金從何而來?相關企業將有何作為?這種投資規模能否解決中國城市內澇之痛?

城市整體規劃:

與國際先進城市相差巨大

過去三個月,南方密集下了20多輪大雨,不少城市內澇嚴重,市政管網建設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除了排澇不力,城市居民對市政管網還有更多吐槽。

家住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的街道辦主任王東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多年來,社區內多個老舊小區供排水設施老化,不同程度出現了供水管道漏水、水質渾濁、水壓不足、排水不暢、污水外溢等問題。有的地方“馬路拉鏈”開開合合,影響人們出行;有的地方因反復開挖而塌陷……

在我國,地下網管建設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總工程師、現任中國市政工程協會會長金德鈞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內澇已經成為大中城市的通病,而且日趨嚴重。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管網系統建設力度不足,我國城市排水管網普及率由2008年約60%提升至如今的64.8%,提升幅度有限,遠低于國家排水管網覆蓋率80%的要求;二是排水系統設計不合理,目前主要以小排水系統為主,排水管道口徑較小、排水能力弱,城市內澇防治系統受限;三是雨污尚未分流,多數地區現在還主要采取雨污合流的排水體制;四是管道老齡化嚴重,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國內2000年以前鋪設的排水管將近一半,占比達到44.97%,漏損嚴重。

“中國有地下排水系統的城市大概只有50%左右,即使有排水設施,設計標準也偏低,而且我們的管理水平也很低,整體防洪水平跟國際上先進的城市相比,我認為起碼相差100年。”金德鈞說。

實際上,在大城市建設和中小城區的擴張中,一些建設者急功近利缺少統籌規劃,更多注意的是城市的外部形象,重外不重內。

據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巡視員胡貴玉向記者介紹,武漢市30年前投入180億改造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排澇能力為抵御200毫米/24小時的降雨量,而今年7月5日武漢地區的降雨量,達到了188.7毫米/12小時,幾乎翻倍,在排水系統標準嚴重過低的情況下,不發生內澇才怪。胡貴玉認為,管道老化、嚴重堵塞而不及時疏通、長期疏于管理改造是造成內澇的重要原因。

綜合管廊建設:

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

面對日趨嚴重的城市內澇現狀,專家指出,城市發展建設要注重地上、地下同步。過去幾十年,我國城市地上建設突飛猛進,相較而言,地下建設遠遠“跟不上趟兒”,是到了該下大力氣補課的時候了。今年全國兩會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2016年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2000公里的綜合管廊建設規模,究竟意味著什么?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曾公開算過一筆賬:“我們做一個總體的測算,廊體加上管廊附屬設施設備,大概需要8000萬元/公里。廊體相當于一個房子,里面配上必要的管線,入廊管線投資大概是4000萬元/公里。如果建1公里的話,廊體加上入廊管線,大概1.2億元左右。”

按此推算,僅2016年全年將拉動約2400億元的總投資規模。如果按8000公里測算,未來地下綜合管廊投資規模每年將達到萬億量級。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眾多央企聞風而動,屢屢將數十億大單攬入懷中。記者在梳理中發現,2013年,中冶投資22億元建設珠海市橫琴新區地下綜合管廊;2015年10月,中鐵建中標延吉市18億元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系統工程;2016年5月,中國鐵建(9.140, 0.03, 0.33%)14.77億元中標廈門翔安新機場片區地下綜合管廊項目……

然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眾多央企投資熱情高漲的背后,面臨的現實尷尬卻是來自各方面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

首當其沖的就是“入廊難”,也就是拿項目難。本來作為企業來講,“投建地下綜合管廊,是為城市建設服務。然而,面對城市管線管理單位錯綜復雜的利益訴求,加之傳統‘條塊分割’的管理思維,想要讓‘服務對象’認可參與投建的企業并非易事。”中鐵建設(北京)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文忠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不無擔憂。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入廊”企業利益相關方缺乏統一協調機制,資金籌集方式、投資回收方案都沒有標準可循。“屬地政府和我們只是初步進行了探討,關于什么時間‘入廊’、什么時間運營,都沒有明確。”汪文忠進一步解釋說。

江蘇省蘇中建設集團總公司董事長陶昌銀也表示了同樣的擔憂。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即使“入廊”企業互相之間愿意配合,可理不順的收費機制使得問題再次陷入尷尬。按照綜合管廊有償使用原則,管廊投資、運營管理方的收益主要來源于一次性投入費用和后期維護管理費用兩部分。由于收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企業間難以達成一致,使得企業投資收益難以保證。

“雖然高層不斷‘喊話’,要加快推進城市綜合管廊建設步伐,創新投融資模式,但就實際執行效果來看,資金缺口依然嚴重。央企作為綜合管廊投資建設主體,對于這一矛盾更是難以規避。”陶昌銀說。

萬億級市場蛋糕:需打出創新“組合拳”

一面是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一面是龐大的市場空間給企業帶來發展機遇,在問題與機遇并存的新興市場競爭中,企業該如何靈活轉型、創新應對,成為企業眼下面臨的全新考驗。

前瞻網產業研究員楊昆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涉及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各個行業,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萬億級的市場規模,各方利益主體都有自己的訴求,當屬正常。

楊昆認為,地下綜合管廊投資量大、回報周期長,入廊管線大多具有公益性,而且不確定建成后城市再無內澇,也不知投資何時有回報。作為新生事物,地下綜合管廊在使用過程中的責、權、利還缺乏有效制衡和匹配機制。在經濟低迷,流動性偏緊的當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企業需要拿出創新智慧。

據記者了解,為化解融資難題,創新PPP融資結構正成為央企不斷發力的主方向。6月29日,由財政部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的《關于申報市政公用領域PPP推介項目的通知》,明確要求將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等六大領域優質項目,作為重點推介對象。

對此,楊昆建議,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要想獲得長期穩定的建設資金,需要打出一套創新“組合拳”,其中包括制定統一的政策法規體系、形成合理收費機制、完善配套稅收優惠政策、推廣PPP模式吸引民間資本加入等舉措。

比如,中國交建(10.920, -0.03, -0.27%)飛虎大道綜合管廊的“多元協商模式”就比較具有操作性。據中交建二航局昆明分公司總經理曾凡義向記者介紹,這一模式的創新之處就在于管線運營管理單位采取協商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管線行業單位來區別對待價格收費問題。此外,根據入廊管線所占面積來區分,按弱電、強電之分進行收取。

不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長江證券(10.970, 0.01, 0.09%)分析師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中國的地方債已達GDP的50%,排澇工程往往都是動輒幾十億、幾百億的大工程,即使融資成功,也大大加重了地方債的壓力;由于資金來源和性質不同,各地管理模式不一,缺乏統籌安排、協調機制,各種水利資金還存在重復投資、重復安排、相互抵項等現象,難以充分發揮投資整體效益。

“每年雨季到來,都會不同程度地發生城市內澇。城市排澇改建工程也會呼聲震天,年復一年,收效甚微。比如今年內澇嚴重的武漢市,兩年前就提出投資230億元建設排澇改造工程,至今具體進展情況披露甚少。盡管高層不斷‘喊話’,可地方政府進展十分緩慢,從提出計劃到實施,可能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上述長江證券分析師說。記者 洪鴻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