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选污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综合在线-国产精品综合-国产精品资源站-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Language : English  |
申請入會 |注冊 |登錄

武漢內澇引關注 30個城市試點建設“海綿城市”

發布時間:2016年7月14日 | 來源:中國網

201677日,湖北武漢經過一輪強暴雨襲擊后,光谷大道、光谷金融港附近的積水較深。上班族們乘坐大卡車、鏟車進入辦公區寫字樓工作。

中國網新聞713日訊(記者 張艷玲)今年入夏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連遭暴雨襲擊,75日至6日晨的特大暴雨,終于成了壓垮武漢的最后一根稻草,道路、涵洞、隧道、地鐵站等百余處設施被淹,交通癱瘓,75萬人受災。

伴隨著洪水洶涌而來的,還有“輿情洪峰”,“武漢,告急!”等標題刷爆朋友圈,湖北籍女大學生致信武漢市政府,質疑近130億元的防汛投資去向,更讓輿情伴著雨情沸騰。

李克強總理75日至6日在安徽阜陽、湖南岳陽、湖北武漢考察長江、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和搶險救災工作時指出,當前不少城市出現內澇,既有降雨集中的因素,也反映出城市建設歷史欠賬較多。

近年來,中國城市內澇問題凸顯,建設海綿城市呼聲越來越高。

“百湖之城”武漢為何內澇

面對社會的各種質疑,武漢市水務局表示,武漢地勢低排水差、暴雨頻發、排水系統建設標準偏低。

“排水能力差僅是武漢內澇的次要原因。過去全國很多城市建設中排水標準都不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分院資源能源所所長王家卓對中國網記者說。

“武漢是洪水和內澇交織在一起。降雨量大,上游來水量也大,造成長江在漢口水位持續上升,武漢江河湖都滿了,水排不出去,加劇內澇。”他說。

廈門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王慧教授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水利設施、城市基礎設施防災抗災標準不是越高越好,高標準意味著建造和維護成本高,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

“任何城市、任何基礎設施的防災抗災標準,都是在資源節約、經濟適用、安全有效之間尋找一個合適的平衡點,都不可能按照萬年無虞、一勞永逸的最高標準設計。”她說。

中國青年報發文將武漢內澇的原因歸結為“城市飛速擴張填埋了土地原有血脈,卻沒能長出新系統。”

數據顯示,武漢城區面積由1982年的1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520平方公里。多年淤淺沉積、圍湖墾殖、填湖蓋樓致近30年來武漢湖泊面積減少228.9平方千米,50年來近100個湖泊“蒸發”。

“作為‘百湖之城’的武漢曾有127個湖,現在填埋的只剩30多個。暴雨過后,雨水無處可去,形成菏澤之城是必然的。”王家卓對中國網記者表示。

每年上百座城市被淹

武漢被淹在中國不是個例。630日至今,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多輪暴雨襲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多省份局部地區出現歷史罕見的極端汛情,河南新鄉、江蘇南京等多個城市出現嚴重內澇。

2015年,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等地,全國平均每年有180座城市被水淹,2013年達234座。不少專家認為“城市建設重地表,輕地下”、“城市缺乏科學規劃及超前意識”、“疏于監管地下排水工程”、“急功近利的發展理念和政績觀”等導致城市內澇時有發生。

法國文學家雨果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資深媒體評論員陳仁澤指出,在破解城市內澇頑疾的道路上,要打造“良心工程”,或許我們不缺資金和技術,而缺為城市繁榮、民眾福祉深謀遠慮的責任心。而更重要的是,城市規劃中能重視內澇,發展海綿城市,或許是標本兼治之策。

建設“海綿城市”呼聲漸高

近年來,為解決城市內澇問題,中國正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力爭讓城市內70%降雨就地消納利用。王家卓表示,根據國務院安排,到2020年,中國20%城市要達“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目前30個城市正試點。去年,建設部、財政部、水利部啟動首批16個城市試點,今年又新增14個城市。

王家卓介紹,中國當前提倡的“海綿城市”不僅是綠色屋頂、透水等,還包括管網、泵站、水環境治理和蓄滯空間的建設。他表示,“海綿城市”突破了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筑、道路、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為載體,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而在需要時則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

他認為,在未來城市規劃中,要加大“海綿城市”建設力度,補足歷史欠賬。

“建設‘海綿城市’為尊敬自然、敬畏自然、順應自然、模仿自然,該保護的保護,該修復的修復,對于需要開發的,采用低影響開發模式,同時還要結合我們傳統的城市排水管網、泵站、調蓄等設施的結合,通過灰色設施和綠色設施的有機結合,達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王家卓說。

“當然,解決城市內澇,建設‘海綿城市’需要一套完整方案,不能盲目進行,要針對城市不同特點找適合自己的建設方式。”王家卓說。

 


微信二維碼